周简王活得更是憋屈,本人没有什么可以记录的,历史仅仅给了一个继位的时间,在位十四年,最后病死,死后无迹可寻。估计心灰意冷,堂堂祖宗留下的基业,如今却是连个三流诸侯国都不如。大家也都知道,周王室只剩下一座城池和名义,实实在在的东西都在各大诸侯手里,所以周简王享受了难得的安静时光,没有人打扰他,在岁月里思考人生,作为一名吃瓜群众,观诸侯大战。
晋国依旧是强有实力的老牌诸侯国,虽然内部演绎了赵氏孤儿的纷争,但在晋景公时期阻止了楚国悲伤的不发,遏制了秦国的发展,连齐国都无可奈何。被屠岸贾几乎灭门的赵氏,鲶鱼翻身,晋景公(赵氏孤儿赵武的舅舅)为赵武平反,继承父辈职务,重新进入权力中枢,也为以后的赵国铺好了路。
原来不成气候的吴国,也就是姬昌的两位伯父,在周朝建立后,也获得了封地,却不参与王室的一切活动,自成一派,暗暗发展,历经500多年,渐渐强大起来。这个时候的晋国和楚国争霸已经白刃化,拼军事、拼经济,还拼外交。夹在两个强国中间的郑国、宋国左右为难,站队都无法选择,好事没自己的,坏事总能有份,已经没有了牵制力量,晋国的战略眼光盯上了吴国。经过利用和吴国同宗同源的关系,晋国在楚国旁边钉上了钉子。针对吴国善于水战,不善于陆战的特点,专门援助,派人教授战车战法,大大提升了吴国军队的作战能力。也应该是楚国国运如此,其实是认为因素,一个强有力的人物伍子胥被迫叛离楚国,投身吴国,差点将楚国灭国。晋国和楚国打得不可开交,秦国这只老狐狸在旁边偷偷乐。
公元前580年,周简王六年,晋厉公继位,想和各位诸侯们搞好关系,就约定和秦桓公在令狐(山西临猗)聚会。晋厉公早早到了,秦穆公在王城(陕西大荔县)待着,迟迟不动身,商量事情的使者只好来回两地跑,好不容易签订了盟约,晋厉公刚返回晋国,秦国就约了小伙伴攻打晋国,撕毁了墨迹未干的盟约。诸侯们之间的信誉已经廉价到一文不值,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第二年,晋厉公在宋国的调停下和楚国暂时议和,准备力量,准备再次争霸。公元前578年,晋国趁秦国和楚国反目的时候,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国君所率军队会师,在周王城的门口集合,准备揍捣乱的秦国,周简王一看有便宜可以赚,派了两名大夫率军助战,联军数量多一倍,以多胜少,坑了老狐狸秦国一把,暂时解除了晋国侧背威胁,从此和吴国对楚国形成半杯夹击之势。
这是周简王在位期间难得的一次军事胜利。同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周简王很无奈,但这个时期诞生了两位影响后世深远的人物。公元前581年,老子出生,公元前577年孔子出生。乱世出人才,面对纷杂的社会,逼得人们不得不思考未来。
别的诸侯国暂时无力争霸,晋楚双方的较量已经不可避免。悲哀的是郑国和宋国又成了双方较量的焦点,保宋图郑或保郑图宋是晋楚的选择,不是郑、宋的选择。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率军伐郑救宋,联络齐国、鲁国、卫国等会集在郑国的鄢陵(河南鄢陵县),楚国也不甘示弱,楚共王亲自率军北上,双方以争夺郑国为导火索拉开了鄢陵之战的序幕。当时,晋国内部分歧很大,面对强楚,是战是和,拿不定主意。楚共王想趁齐国、鲁国、卫国的军队来临以前打响战斗,大军直接在晋军营前摆阵,这个时候晋国内部还在分歧中讨论。但是又是忌讳用兵的日子,楚共王不避讳,决定当日开战,所以楚军赢得了战争初始的主动权。晋厉公当机立断,就在军中设阵,直接开战。巧不巧的,激战中,射伤了楚共王的一只眼睛,晋军趁机猛冲,楚军边战边退,双方厮杀至天黑。手柄回应,准备明天再战,可楚国的率军将领饮酒误事,不能议事,楚共王怕晋军的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