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都准备满满的,可楚庄王没那么多繁复缛节,直梆梆扔出一句话来,“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有多重?”
这就是著名的问鼎中原的故事。楚庄王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不服气呀,现在的湖北说不服气还说不服周,你是王,我也是王,周定王要本事没本事,要地盘没地盘,何德何能当天下共主,应该由我英明神武的楚庄王来当。
趾高气扬的楚庄王,有胆有识王孙满。王孙满一看,准备好的牌没用,楚庄王太直接了,不给你玩虚的,直接问谁有资格。好吧,既然如此,咱就说说谁有资格?
王孙满不慌不忙扔出一句话,“在德不在鼎。“
一句话说蒙了楚庄王,玩文艺哪玩过王孙满。王孙满把话题引到自己擅长领域上来,叭叭说了一通。夏禹盛德才筑就九鼎,夏失德而归商,商失德而归周,有德的时候鼎小也重,无德的时候鼎大也轻。当年,我们周王定鼎的时候卜过卦,说要传三十代七百多年。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quot;
大家都是老演员,一番文纠纠的较量,暗藏机锋,但大家都明白了一件事情,鼎就是一个物件,关键谁能服众,虽然周不能服众,但还没有另一家让大家都认可的,谁想当头谁就要准备大家的投票选择。周庄王知道自己块头再大,中原诸侯也不给自己投票,文化不同就没有人缘。只好退兵回去过自己的日子。
这里面就看出问题来了,一是楚庄王,不管这个人怎样,既然敢称王,国力很厉害,而且也不把权威放在眼里,敢独当一面。二是楚国的军队居然可以驻扎在洛阳,要知道洛阳可是周王室的大本营,周王室的实力弱到了什么程度,连面子也没人给了。其三,赤裸裸的询问九鼎,就是想当头,称王还不行,还要当天下共主。九鼎是国之重器,代表着国家政权。楚庄王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询问,这是很明显的态度。
周定王虽然功绩不显,但涉及到祖宗脸面的事还是处理的不错的。 识人稳准,用人得当,面对强权,能够应答自如,心理素质肯定是好的,学识也肯定是好的,关键是政治品格比较过硬,一个人只有当你政治品格和做人到位的时候,才能够沉着冷静的对待突发事件。平时的修养决定了一个人关键时刻的表现,虽然历史不会让你成就大事,但是终究不会埋没。王孙满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一言定平安,一晃就是十年。公元前597年,周定王十年,周王室只能照顾自己,不能照顾他人,眼看着楚庄王兴兵灭了郑国,郑伯(注意,这个时候都提官了,成了伯)投降。不久,郑伯又不甘心,居然又复国了,偌大一个郑国,说被干掉就被干掉,说复国就复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局势可见乱成什么样。一切凭实力和心情说话。郑国的悲哀在于不够强大,也在于周王室的没落,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带头人。春秋五霸争得就是谁当头,结果谁也没有当上头。公元前592年,周定王十五年,楚庄王死了。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诸侯死了,天下太平一个小阶段,不是人为的太平,而是谁也奈何不了谁。
决定地位的是实力,决定走向的是利益。决定实力的是资源,决定利益的也是资源。资源成了大家的焦点,谁占有更多的资源,谁就拥有更大的胜算。地盘是当年划分好的,生产是自己经营的,在前后两个因素的决定下,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冷不丁冒出一个大个来,这就是老大。但是老大和老二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谁也说服不了谁,互相争夺王位的纷争不得不成为常态。
面对天下棋盘,有棋手,有棋子,谁也无法独善其身,或主动或被动卷入其中,唯独只有一个看客,当棋子不够格,当棋子谁也怕咬手。看似悠然,个中滋味只有自知。公元前586年,周定王二十一年,倍尝人间滋味的周定王死了。他的儿子夷即位为周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