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也很有意思,本来自己是天下共主,即便威信不再,名义仍在,诸侯们有问题可以采取正常途径来解决,用一部分诸侯来打击个别不听话的诸侯,可是周桓王偏不,做事往往出乎意料。
公元前718年,周桓王二年,本来是臣子的晋国曲沃庄伯延续了以往的家族恩怨,持续和晋国国君作战,这是晋国的家事,如果周王室有实力解决纠纷,就应该断然出兵平息。周桓王的选择是帮助臣子攻打晋国国君,原因是曲沃庄伯贿赂了周桓王,可怜、可悲、可叹、可气的周桓王于是帮助了曲沃庄伯。周桓王代表的是天下正统,他的站位影响很大,一部分诸侯国郑国、邢国一看有利可图,也跟风帮助曲沃庄伯打晋鄂侯,不幸的的晋鄂侯战败逃亡随邑(山西介休一带),不长时间就悲愤去世。晋鄂侯死了,曲沃庄伯认为时机成熟,再次攻打晋国,然而这次风向变了。改变风向的是周桓王,因为曲沃庄伯背叛了周桓王,该拿的好处没有拿到。周桓王反过来决定征伐曲沃庄伯,然而原来的跟班郑国、邢国一看情况不对,哪有国君颠三倒四、出尔反尔的,于是决定不跟他玩乐,周桓王没有办法,只好找到虢公出兵,结果干掉了曲沃庄伯,将晋鄂侯的儿子立为国君,就是晋哀侯。
堂堂一个王,为了利益和下属反复失信,让大家都瞧不起。事情并没有结束,奇葩的事情还在后面。公元前717年,周桓王三年,郑庄公按照规矩第一次来朝见。周桓王丝毫没有觉察到历史已经开始转向,周王朝的统治模式已经悄悄的发生改变,还以为自己是天字第一号人物,对待郑庄公很没有礼遇。郑庄公还是比较不错的,别人都不朝见,自己坚持老传统尊崇周天子,可热脸贴了个凉屁股,很是扫兴。大臣劝说周桓王,说平王东迁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人家帮过大忙,我们应该礼遇他,何况自己现在的势力又惹不起郑国。周桓王不以为然。
丢了面子的郑庄公很窝火,不给我面子,我也不给你面子。又过了两年,公元前715年的时候,郑国派遣使者和鲁国用别的土地交换许田。许田位置很重要,是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土地。本来在鲁国的地盘,鲁国替天子管辖着。郑国这个时候插了一杠子,把这个地盘拿过来。鲁国自然高兴,反正自己也不能用,索性换点有用的。郑国的不安分的心让大家都看出来了,周天子自然也看出来了,很不高兴,却无可奈何。不给别人面子就是丢自己的面子,面子都是别人给的,再厉害不捧场你有什么面子。周桓王不懂,自己玩得很嗨!
公元前712年,鲁国发生了大事件,鲁隐公死了,当头十年,还没有把国家治理的安稳,被杀死了。鲁隐公的死是有原因的。鲁隐公的名字叫做息,还有一个弟弟叫做允,息年长但是地位较低,允年幼但是地位较高,虽然差不多,但是尊卑有别,应该是允继承父亲鲁惠公的位子。可是鲁惠公当年办得事情也不是很好,因为息年龄大了,该娶亲了,就和宋国约好,迎娶宋国的姑娘。宋女来了,鲁惠公一看,很漂亮,自己夺了儿子的媳妇,纳入后宫。息肯定是很恼火的,但是没有办法。等到鲁惠公去世后,因为息年长又比较贤能,就拥护他接班了。鲁隐公本来的意思不是夺取弟弟允的位置,因为允当时才六七岁,自己想代理朝政,避免鲁国的内政出现混乱,等弟弟长大后再还政。
想法是好的,智慧不够。平心而论,鲁隐公的确没有私心,却办事不高明。应该学习周公旦,抱着弟弟坐朝廷,大义定下来,自己只是摄政。鲁隐公不知道咋搞的,搞了个名正言顺的接班,虽然说是以后还政给允,别人不一定这么想。允的生母去世的时候,主持葬礼的应该是允,可鲁隐公偏偏自己亲自上阵,自己觉得办得好,可允和其他人并不一定这么想。当时,葬礼的规格很高,完全按照王的标准来的,礼仪崩坏是从鲁隐公开始的,大家都认为他干这么干,别人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