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即位后称之为周穆王。经过周昭王的折腾,好多诸侯已经不把王室当回事了。周穆王很伤感,一个烂摊子,文武二王的经营时过境迁。他认为,国家的问题不是依靠武力征伐,强力平息矛盾,而是统计阶级内部出现了问题。于是任命伯燛(jiong)为太仆,作为身边人,传达自己的命令。因为责任重大,反复告诫伯燛要以国事为重,并专门向天下宣告了《燛命》,确立了伯燛的地位。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周穆王大胆启用伯燛,信任他,于是天下重新安宁。当时的政治制度设置的就是这样,用好一人,天下太平,用坏一人,天下不宁。周穆王还是比较英明的,知道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己所用,然而当时科举制度没有出现,举孝廉制度也没有出现,选人用人的机制还是靠关系推荐和自己的名声,这里面就掺了水分,谁也不清楚里面到底水有多深。不过,总是好的,有人才可用,总比没有好。虽然不知道伯燛干了什么大事,一句天下重新安宁就是极大的赞誉。
人的欲望是永远不满足的,日子安稳了,觉得自己拳头硬了。感觉自己还行,周穆王就想干点轰轰烈烈的大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威和力量。这是武力治国的一种外在表现。秀肌肉总要有观众,打的对象是谁呀,是犬戎,就是周王朝的到后方游牧民族。为啥打犬戎呢?因为名义上不服从王道,自己干自己的事情。其实,在周文王时期已经被初步征服,依附周王朝,战斗力很强,但没有主动给周王朝添乱。不应该激化矛盾,想彻底征服也必须等待时机。可周穆王的想法显然与众不同。平心而论,想有所作为的周穆王也没有错。从周武王开始,一直在经营东方和东南,把姜太公放到齐国就是为了稳定东方局面。前任周昭王经营南方,虽然屡遭失败,但成功控制了一部分区域,也扩大了周王室的影响力。西方和北方的犬戎一直是心腹之患,周穆王经营西方和北方的战略思想没有错,错的是时机。
这时候幕后走出来一个明白人,是祭国的一个头头,叫谋父,是周公旦的一个儿子,没有跟着父亲的鲁国混,自己在周朝京畿之地有一个小地盘。看来也是一个厉害的人物,否则没有封地的。
虎父无犬子,谋父劝谏周穆王,是西周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对治国安邦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所以青史留名,被迁哥大书特书了一长段。这个理念影响很深,直到今天依旧是中华民族外交政策的一个借鉴。
谋父说了几条建议一是合作不需要武力,需要友谊。每个小诸侯国存在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肯定是拥有一定的资本和支持,如果能够干掉,迅速拿下。不能干掉,只能当做小弟,要依靠友谊来获取支持。二是拳头没有打出来的时候是最硬的,起码别人认为。当老大一定要拳头硬,但不要轻易打架。拳头硬不仅要真的很硬,而且要让小兄弟们都知道很硬。大家知道你厉害,谁都不敢惹你,你的目的就达到了。就能一直保持自己老大的地位,除非你不需要他。自己的拳头还不够硬的时候,没事想吓唬对方,结果真的打起来,自己没赢,自己的地位就不保,至少威胁力大减。三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拳头更硬,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要努力发展生产,赢得广大人民的支持,不断发展壮大,有了悬殊的力量对比的时候才是亮出硬拳头的时候。政治、经济上的准备才是军事的基础。战斗仅仅是一场亮相,最主要的是积累,日常默默无闻的积累。相信周王朝的先人一定是把推翻殷商,建立周朝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才露出锋利的牙齿。四是有时理想比实干更重要。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尤其是当大部分人拥有同一种精神的时候,就会产生巨大的改造力量。教育民众是很必要的。谁忽视了民众的教育,谁就失去了民众。大家都和你一块打犬戎,相信犬戎没有还手之力,就怕大家不跟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