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穆王误判(2 / 2)

干,你就危险了。五是要始终站在道义上。道义是虚的,也是实的。道义在人们的心中,谁违背了道义,谁就违背了良心,谁也就失去了民心。我们不是为了推翻殷商,而是为民除害,这就是道义。现在犬戎没有惹你,而且名义上依附你,轻易打,没有理由,就不能服众,甚至人人自危。六是分而治之。按照距离远近划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管理者有不同的管理职责、权限和义务。谁越界了,谁就挨揍。这样,就形成了互相监督和制约的机制。这是规矩,是创立游戏规则,自己创立的游戏规则自己说了算,比打架更重要。七是打架不仅仅是技术,还是艺术。犯错必罚,但不一定要揍他。因为有时候你不一定能打过他,也不一定打赢了就是好事。架少打,但一定要有打架的准备,还必须要有打大架的准备。谴责、谴责、再谴责,大家都知道对方错了,应该打他的时候,对方先失去了士气,自己也赢得了支持。架不是不能打,而是不要轻易打,打就要打得漂亮,一击必杀。

周穆王不听,也不考虑那么多,执意派兵。公元前964年,周穆王十四年,第一次西征,结果没有胜利,为了不太丢面子,猎杀了四只白鹿和四只白狼回来了。荒服的诸侯国听说了这件事,认为周王朝有心想干掉其他国家,反正自己远无所谓;结果势力又不够大,不能对自己产生威胁,就不用巴结他了。所以都不来和他交往了,进贡的事也没了,严重影响了周王朝的声誉。

自己打自己的脸,还打得啪啪的。知道打不赢就不要轻易开战,打不赢也要自己给自己找个台阶。不过,周穆王的台阶太小,不能很好的全身而退,即便找一个打猎的理由,好歹也得收获颇丰才好,仅仅用8只猎物来忽悠大家,实在是有失身份,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结果很显然。丢了面子,还失去了里子。在当时的周王朝看来,自己是老大,在诸侯大佬们看来,你仅仅是老大。大家不是你的下属,而是你的合作伙伴。今天可以合作,明天也可以不合作。

周穆王的悲哀在于认不清现实,也看不清自己。

不过,周穆王也不是一无是处。起码,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名声。

后来,周穆王二次出兵,俘获犬戎五王,大获全胜,把一部分戎人迁到了太原(不是现在的山西太原,而是甘肃镇原一带)。战争胜利了,可是战争的创伤依旧。戎人失败了,但是没有被打残,失败的戎人不断发展,终究会成为周人的心腹之患。

随后,西征昆仑,东伐徐国,第周王朝的统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周穆王详细的确定了刑法,是对当时规范人们的行为确立了准则,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不过当时的判案很简单,观察法,就是看一个人的表现来判断对错。轻度的刑法、明确的条文,尤其是取证要从众,审讯要有据奠定了刑法的基础。

刑法是一个国家保持健康的必要的医疗手段。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做事的依据,人心安定下来。

周穆王在位55年去世了,死不奇怪,在位50年去世真的很奇怪!

前面说过,他爹周昭王去世的时候,周穆王满已经50岁了。就是说周穆王即位的时候50岁,在位55年,卒年105岁。那时候的人寿命都很长吗?估计当时的营养也跟不上,即便是王,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条件,活那么大的岁数。如果是真的,只有一种可能,人的寿命是下降的,前人的基因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

周穆王谢幕,儿子共王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