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不朽功绩(1 / 2)

皋陶、伯夷、倕、益、弃、契、龙干得尤其出色,特别是大禹,负责治理洪水,开凿了九座大山,疏通了九个湖泊,治理了九条江河,划定了九州疆界,各地都带着自己的特产来进贡,没有不服从管理的。帝舜识人用人还是很厉害的,这些被任命的官员都干出了很出色的成就。可在过程中细思也很有意思。

第一,副手的作用。

一是地位决定成绩。看来从老祖宗那开始就是成绩是下属干的,成绩是领导领的。没办法,一切都是领导起决定性作用,有了成绩自然应该是领导的。就像放羊,羊吃草吃得白白胖胖的,你说是放羊的放得好,还是羊吃草吃得好。结果不言而喻。二是副手要主动作为。龙等两个副手不是成绩赫然嘛,为啥,就是因为在领导安排工作的时候,积极主动靠上去,认认真真去完成,自然就有成绩。工作是自己干的,成绩是领导给的。你的言行都在领导的心里,你要让领导知道你干得好,而不是你就是干得好。悲哀呀!二是开始决定结束。一开始开头就没有开好,没有担当精神,不敢为领导分忧解难,不敢承担责任,那么你的工作成绩体现在哪呢?干活谁都会,领导不需要干活的,需要解决问题的。干工作的出发点决定了你以后的结局。

第二,深刻怀疑都是九,有故意的意思。

一是九为大。中国人自古觉得最大的就是最好的,好大喜功的老传统了,即便是开凿了12座山,也可能说是9座,图个吉利,讨个彩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象征用语。用9来代表最大数,表明历尽艰辛,成绩斐然。山、水都得到了很好地规划,连天下都分成了几大块,说明已经具备了大一统的基本思想。二是进一步促进集权。把原来你的、我的、他的变成了我们的,实现了统一的基本条件,不仅仅是形式上,更是心理认同上。大大小小林立的诸侯们三一群、俩一伙地人为画成了几个圈,不管你高兴不高兴,也不管你之间关系如何,这样一画,体现了中央管的权威,也制造了更高的追求目标,州长谁来当,那可是大官,比诸侯大,引导诸侯大佬们牟图进步。有进步的想法就有制约的条件,这是管理的秘诀,就走进彀中。

第三,大禹为啥划定九州?

一是大禹自己的做法。大禹按照江河湖海和山脉的自然分割人为地划分了九州,从地理上实现了区域划分,估计大禹让河水改道就有其目的。这是一种自然力量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大家接受。二是按照帝舜的授意来做。帝舜有自己的想法,让大禹这样去做,便于政治上的管理。大禹只是一个执行者,平白捞了一个功劳。不过,人家的成绩摆在那,不给他还不行,这就是事实胜于雄辩,干到一定地步,就不得不拥有所得。三是自然形成。原来是分十二个州的,为什么要改变呢?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洪水改变了格局。谁也没有想法,大禹治水过程中,江河山脉自然形成了九块大的区域,不过被人利用罢了。这也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第四,大禹治水就能让大家都来进贡?

一是是慰问不是进贡。大佬们看到大禹解决了大问题,促进了生产,解决了大家的困难,比较感谢,送点东西,表示一下心意。二是就是进贡。说明大禹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已经功高震主,大家看到其实未来接班人的现实,提前来交好,谋取利益。纯属后人附会。为了顺理成章的突出后文的帝禹的成绩,提前埋下伏笔,说明帝禹的成就。当时,并不一定是进贡,但是因为大禹上位后,就需要尊称,因此称之为进贡。

帝舜的业绩也很大。帝舜时期,疆域方圆五千里,延伸到了当时的不毛之地。南方安抚交趾、北发,西方安抚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抚山戎、发、息慎,东方安抚长夷、鸟夷,四海感恩、颂扬帝舜。于是,帝舜认为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