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上了台,总要安排人们的职务。好坏无所谓,关键是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惜,悲哀的永远还是悲哀,上了黑名单的三苗不会翻身。我们来分析一下人事安排。
第一,弃、契、皋陶工作的性质。
一是好工作。农业、教育和法官都是当时最好的职业。因为农业是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势力。教育是当时蒙昧时代最受崇尚的职业,是能够赢得巨大声望和促进科技发展的职业。法官是执行命令,严格刑法,教育和纠正大家行为规范的职业。这三种工作都是当时最重要的,是决定了一个部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二是帝舜身边的人。这些工作都需要和帝舜时常打交道,常在领导身边晃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能够容易见成就。这是对这三个人的重点培养,也是把重要的工作抓在自己人手里。这样就会放心,也能够时时掌握情况。三是权力部门。权力部门的作用就是能够制约其他人,制约其他人的目的就是管控,管控的目的是为了平稳发展。帝舜的小算盘打得很精,通过关键岗位的设置,牢牢抓住了政治权力。
第二,益为啥不愿管林业?
一是林业没什么可管的。在当时,树林到处都是,植树造林工作根本不用考虑,没有环保的要求,也没有抗风沙的要求。即便是需要木材,随便派人随便砍伐,没有人管,也没有必要管。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林业部门就是一个摆设。二是林业是一个危险差事。林子大了,什么鸟也有,什么野兽也有。潜在的危险都在未知,否则,帝尧也不会把帝舜扔到森林里面去考验他。林子就是危险。管理危险自然也危险。三是林子是座宝库。林子里的物产十分丰富,最初人们需要的一切都是从林子里获得的,后来农耕的出现改变了生活方式。但在当时条件下,林子依旧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林子就意味着财富。拥有财富而没有相对应的根基是更加危险的。趋利避害是人们本能的反应,说明益不是一个根基比较深的人,也是一个明达事理的人。他知道厉害关系,甘心做好自己的事,没有非分之想。
第三,说是22人,安排11人是疏忽吗?
一是没有必要都列出来。历史不是流水账,事无巨细把吃饭睡觉都写出来,写得都是大事。其实大事和小事在当时和后来的看法是不同的,有些小人物当时并不知道做了啥,后来才发现改变了历史,可惜历史不会记录。大事一般是大人物的事。二是历史喜欢简单。历史的特点就是简单。因为复杂的事情无法明言,也容易得罪人。毕竟历史不是小说,是写得真人真事,即便是假的也是真的,因此需要删减。不幸的是,一不小心,你被删减了。三是工作性质的决定。在任何时候、任何组织,主要工作都是受重视的。在可有可无,或者说服务岗位上的人很难做出大成就,除非大人物的身边人,比如说太监,还得是个别的太监。一个养马的人,很难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相马的却可以,这就是职业的宿命,多少年才出一个孙悟空呀。四是创新才有发展。历史永远朝前走,跟上的都是幸运儿,不一定是能力强的人。帝舜时期,正是部落首领议事制度向中央集权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一定的官僚阶级出现,而不是各个诸侯之间的朋友圈。这些人适应了当前的需要也就赢得了未来。五是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的综合体。在面对危险或者困难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冲上去,都在患得患失,这个时候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候,受命于危难之际,才会风云际会。这些官员的选择适应了当时发展的需要。
列出名气的11人,就稷一个人没有安排工作,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既然大家推荐,也记载了22人,肯定也是一个厉害的人物,但是帝舜并没有明确安排其工作。说明稷不是很被帝舜看好,但是稷这个名字可代表了农业和社稷的意思,应该在帝尧时期也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