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各得其所(2 / 2)

不让其管农业,也没有明确的工作,估计是打下手的角色,被边缘化了。

第四,最厉害的22个人怎么没有一个管军事的?

一是不是军事人才。看看这些人从事的工作,没有一个是军事起家的。当时的军事就是力大无比,骁勇善战就够了,是战士,而不是首领。这些人也不是靠打仗起家的,而是靠依附帝舜起家的。出身不同,作用就不同。二是军事权要攥在自己手里。帝舜深知军事力量的厉害,在黄帝的时候就设立了几支强有力的武装力量,这个时候应该更强,否则也不会把三苗部族赶到一边凉快去。这些武装力量应该直接受帝舜控制,因为当时的军事力量规模并不会大到一个人控制不了的局面。看看军事统帅的名字,黄帝、炎帝、蚩尤等等,都是一方大佬。级别不够,不要胡凑;位置不到,不要胡闹。三是军事学还没有上升到一定地位。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生存。面对大自然的威力,更重要的是怎样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怎样繁衍后代,活下去。部族之间的竞争也主要是争夺生存物资,而不是权力。所以,军事的目的是附庸于生存需要的,而不是政治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军事的低下地位。

第五,中央集权的强化。

一是官员制度是权力的延伸。官员是任命和派驻的,是奉命行事,权力的根源和核心在中央。部落大佬群议制度,是大家说了算,各自在各自的地盘说了算,在共同利益的时候商量着办。性质不一样。二是官员制度是意志的延伸。官员代表是帝舜,不是代表自己,那么就把帝舜的意志延伸到整个疆域。帝舜的形象就深入人心,在群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有时候,影响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看看帝舜上位的过程,就是主要依靠形象的影响力实现的,起码表面上是这种作用。三是块到面的改变。原来是割据势力,一块一块的拼凑到一起,现在通过任命官员,虽然是中央官员,没有在地方任命,但是已经出现了集权雏形,把触角伸到了地方,初步用一种微弱的联系把地方粘合到一起,初步形成了一个整体。四是拉拢人。给这些人职位,就把这些人拉到自己战车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反对或者对抗上一任的时候就有了更大的威力。

第六,三苗部族的悲哀。

又是三苗部族,也不知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三苗部族。估计三苗部族是坚定的持不同政见者,是帝舜的眼中钉、肉中刺,从肉体和精神上彻底消灭有不现实,没有办法只能隔离。再厉害的人物,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是徒唤奈何。

一是得罪的太深。不管什么原因,把人得罪死啦,也只能被往死里整,整整一个部族,就这样被扔到了鸟不拉屎的地方。历史有时候不论对错,只看结果,有时候好心办坏事也能被抛弃。二是根上就是敌对的。三苗部族应该是蚩尤老人家的部族,一直就是不和谐的因素,一直没有机会或腾出手来收拾,这次总算找到了借口,自然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三是彪悍成风。特点决定了命运。本身就是不服管的蛮荒,理念不同,做什么事情都是追求自由,我行我素,不尊王化。自然不受上位者喜欢,被定性为不稳定因素,结局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