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天怜人不惜(2 / 3)

伟蓝图,赵构也不介意举起钢刀,一扫朝野上上下下的“阴霾”。

看来,自己得回去!也罢,既然如此,索性不着急,把前方战事安排好再说。赵构一直想亲自参与到扫灭金国的一战之中,将完颜吴乞买生擒活捉,献俘太庙,以慰藉列祖列宗。但现在看来,好像不能达成自己的夙愿,家里的事情更紧迫一些,自己在前方拼死拼活,这帮宵小却在自己背后捅刀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想到这里,赵构忽然记起来,太上皇赵佶曾在离开的时候,单独找自己谈过话,隐隐约约地透露出要让赵构提防大哥赵桓。虽然没有明说,但话里话外,已经流露出对赵桓的戒备之心。起初赵构还以为赵佶是在考验自己,现在想想看,知子莫如父,更何况赵佶和赵桓在五国城住了那么久,怎么会不知道赵桓肚子里的花花肠子。

赵佶虽然做不了一个好皇帝,但赵佶艺术家的头脑看问题却很尖锐,往往能一针见血。赵佶自端王之位骤然接手九五之尊,本就是免为其难,要不是向太后力排众议,以赵佶的性子,远远不如斗鸡蹴鞠、琴棋书画来得自在。

继续阅读

果不其然,金兵突然南下,一路上势如破竹,危机之下,赵佶急忙将皇位传于太子赵桓,自己跑到外面躲自在了。赵桓多年媳妇熬成婆,这无上的皇权一但抓到手,尝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滋味,你再想让他放手,怎么可能?偏偏靖康之耻,让赵桓从九五之尊跌到阶下之囚。

本来渐渐死去的那颗心,却在被赵构营救之后,再次嗅到了那一丝丝熟悉的味道。在咸平府尚且有些遮遮掩掩,但回来之后,加上赵构远在前线,政务总丞李纲又是自己力挺抗金的将领,并受到自己提拔重用,虽然其后被贬,但对李纲,赵桓还是有知遇之恩的。所以,他对得到李纲的支持,一直抱有希望。

而现有兵部主事,就是军事枢密院副使宗泽,更是对其有提携之情,先是知磁州军政事,又被敕封副元帅,辅佐赵构在磁州兴勤王之兵,怎么说也是自己一路提拔上来的,虽然听说对赵构忠诚,但至少不会给自己掣肘吧。

不过,赵桓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依然秉承大宋朝“以文驭武”的传统思想,不能怪他看不清形势,而是他被掳北番之后,根本没有弄清楚宋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回到东京开封之后,也没有下去做过调查研究,依然沉浸在惯有的思维中。

一个和现代的宋国完全脱节的赵桓,却梦想着要拿回原本“属于”自己的皇权,就连他老子赵佶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你要作死,莫要连累我等。”他算看透了,这个赵桓大哥,脑袋真是被驴踢了,晕晕乎乎得还被门夹了一下。

于是告诉杨公恕,死活要搬回曾经的端王府住,觉得杨公恕不可能有这个权利,索性找来李纲,直言不敢苟同“顺福词社”者的思想,要还自己清静田园生活,移居端王府修身养性,眼不见,心不烦。

李纲却笑呵呵地回答他,这件事,应该是皇家家事,只有官家才能决定,自己不好拿主意的,劝太上皇写信给前线的官家,让官家给内务府下一道劄子,还不是说什么是什么,政务院绝无二话。

李纲回答得滴水不漏,老领导啊,这件事不归我管,是内务府的事情,您还是找吴福部长才行。赵佶不由得冲李纲直翻白眼,心里面“诽谤”这位“政务院总丞”,这宋国上上下下的政务,赵官家临走都交付与你把总,你却在这里和我打擂台。虽然吴福的内务府归赵构直属管辖,但看看吴福一天往政务院跑多少趟?还能不明白李纲在吴福那里有多少话语权?

后来索性和郑皇太后出去散心了,倒是符合赵佶遇事就走的行事风格,这一走,还真就不回来了。梁景和李纲在信里都提及赵佶现在在杭州静养,化名“十一道人”。据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