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郑赐急忙接话道。
众武官将军纷纷向郑赐投去了杀人的目光。
郑赐却全然不知,老老实实退回了班序。
然而,就在这时,户部尚书郁新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臣掌管户部,需算计各类岁俸。”
朱棣看着郁新,大致猜到了对方想说的话。
郁新道:“依旧制,本朝爵位分两种,即流与世。世与不世、爵位高低,皆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俸禄。不知陛下增置的子、男二等爵,俸禄几何?”
朱棣摊开御桌上朱高煦所写的奏章,微微低头,看了一眼上面的内容,然后站了起来。
他俯视着堂上的一众宗王大臣,朗声道:“在回答郁卿的问题之前,朕公布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更定公、侯、伯分为三等,佐太祖皇帝定天下者,乃为一等爵,余者为二等、三等。更定一等公岁俸为四千五百石,二等公岁俸为四千石,其后皆以五百石递减,减至三等伯岁俸五百石为止。”
朝堂上的一众宗王大臣听了朱棣的话后,皆陷入了沉默。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原本给有爵者的岁俸,就不算高,公爵的岁俸为两千五石到五千石,侯爵的主要岁俸一千石到一千五百石不等。
朱棣更定公、侯、伯的岁俸,进一步把每个爵位分成了三等,这对勋臣们来说总归是好事,因为他们的岁俸大体是增加的。
然而,这三种高阶爵位的等级增多,意味着想要获得更高的爵位,所需军功也会更大。
“第二件事,自今日起,世爵不再世袭罔替,皆降等以袭。承袭一等公爵者,降为二等公,承袭二等公爵者,降为三等公,照此类推,降袭五世之后乃止,后世子孙皆承袭第五世之爵。侯爵、伯爵降至三等伯爵乃止,后世子孙皆承袭三等伯爵。”
朱棣此话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
原本那些有爵者,以及军中宿将,皆从永乐皇帝的话里嗅到了非比寻常的味道。
朱棣把堂上众人的反应看在眼里,面不改色的接着说道:“降等袭爵还需通过考核,否则不能袭爵。无论宗室子弟亦或勋贵子弟,唯有通过爵考者,方可继承爵位。”
这时,朝堂上响起了小范围的议论声,尤其以一众勋贵与宗王议论声最大。
“考核的内容并不复杂,即君子六艺而已。大明乃天朝上国,宗室与勋贵子弟若不识文会武,岂不是被海外小邦笑话?”朱棣补充道。
宗王们听到朱棣所言,不由得想起了最新版的《皇明祖训》。
自上次朱棣提过一次后,众王皆从通政司申领了最新版《祖训》,即朱元璋生前最后一次修订后的《祖训》刊印版。
最新版的《祖训》规定,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
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
未修订之前的旧制,郡王之下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六等爵,且所有爵位世袭,永远有别于平民。
修订之后,郡王之下仅剩镇国将军、辅国校尉、奉国中尉三等爵。
具体为郡王嫡长子封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嫡子封镇国将军;庶出之子,降二等为辅国校尉。
镇国将军嫡长子,降一等,封辅国校尉;余子皆降二等,封奉国中尉。
辅国校尉嫡长子,降一等,封奉国中尉;余子皆除宗室籍,复归平民之身。
奉国中尉嫡长子继承奉国中尉之爵,余子皆除宗室籍,复归平民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