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倒春寒(2 / 3)

大乾劳师动众四个月的时间,却如同一场无用功,九胡人和罗斯人大部撤离。

开战之初,定北军八万人拼掉的不到十五万敌军成了最大的战果。

九胡人和罗斯人联合起来和大乾在北方打了个平手,对于大乾来说,不胜便是败。

人吃马嚼,关内道的人力物力被大量损耗。

大乾三年内于北方再无力打一场二十万人以上的大战了。

这是天策军中所有将军的共识。

两月一闪而过,九胡人和罗斯人在冬季打造的冰雪关塞也消融了,撤回了狼烟山北。

天策军在北方草原上,像一把梳子一样寻找着同袍的尸骸。

草原高地上不断燃起火堆,焚化了残骸后,将骨灰装进一个个将军罐中。

一车车的将军罐从高地运回定北城,将军罐上的木牌敲击着瓦罐。

即便这样,还是有上万人的尸骸找不到了,兵部侍郎坐在案牍前将战死者的奏折签发,默默将定北军的兵册合上,伤亡八万四千人。

两月以来,压抑的定北城没有了声响,所有人似乎都被抽去了精气神,

从高地上下来的百姓没有在往北方而去,而是和北方草原上百姓混居在一起,户部侍郎裴琳每日只睡两个时辰,盯着黑眼圈,将各处百姓安顿好。

同时长安也传来了消息,太子赵载承与二皇子两人回京述职问责。

安定郡公项城留守定北城,改安北城为无定城,定北城改安北城。

裁撤定北都督府,刚刚裁撤两年多的安北都护府又立起了战旗。天策军改为安北边军。

大乾不是没有想过打过狼烟山,但是一场倒春寒让所有人都冷静了下来,大乾已经无力去四处开战了。

隆盛年间,十二载时间,年年大战,大乾百姓需要一个喘息的时间,各折冲府的府兵,年年补新,各地缟素的情形随处可见,这样的日子再过下去,大乾只会从内部崩溃。

隆盛十二年北方的一场倒春寒,让大乾冷静了下来。

国内歌舞升平,却挡不住失去亲人的哭泣声,大乾打累了。

之前的一道告百国书,让大乾四周平静了下来,难得的平静没有人希望打破。

虽然没有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程度,但是现在大乾的注意力都从四边战事,转为了国内休养生息。

尚书省连出三道奏疏,守边疏,劝农疏,贤文疏。

皇帝赵钰民全数批准,六部,五监,九寺,纷纷响应。

此时所有人都明白了,这次文官势力形成了共识。

用户部一个小吏的话讲:“勋贵与将门只说打仗打仗,但是兵从哪来?粮从哪来?”

兵!粮!

大乾有,却不能耗费在无用的地方,黔中还没有收复,文官更喜欢可以教化的地方,而不是像勋贵将门那样将所有敌人都赶走,抢夺土地。

没有人,再多的地也只能荒废。

回去的时候,太子赵载承还是骑着马,但是原先不留胡须的太子在两个月时间也蓄起了胡须。

长安城内的勋贵们估计已经和三省丞相做了妥协。

赵钰民也应当作出了反击,之前太子的权势太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帝权。

其中的各种因素太多,苏策想不透,但是从苏庄那些食邑就能看出来,这些年大乾征战四方,一次大战便是十几万的伤亡,仅仅隆盛年共十二载的时间,大乾陨兵已经超过七十万。

一个少年从十五岁进入折冲府,两年时间才能成为一个合格分府兵,到了边军中,可能只是一个意外,还未开启的人生便结束了。

一个府兵战死后,大乾会安排好身后事,苏策知道隆盛十年那年,大乾一年的税收有两成给了府兵,两成中只有一成了兵部,剩下的一成给了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