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变法(3 / 4)

崇古,儒家以谷梁为首的崇古派,现在还天真的认为,只要恢复井田制,那天下就此太平,海晏河清,河图显,麒麟出。

董仲舒献天人感应于孝武皇帝时,也是满嘴的理想,没有任何一条实施方案,所以儒家你让他嘴炮可以,让他做事儿只可能是这种情况,平时袖手谈风月,事出一死报君王。甚至在后世崇祯刚登基之时,东林党清理魏党余孽,在陕西大旱时收缴国库积压欠款,好吗!大明中央政府的援助粮没有来,反倒是东林党直接踹门抢粮抢钱,直接逼的陕西民变,到最后李自成进北京崇祯上吊自尽,到最后崇祯还推卸了一波责任,说自己是按照书中的方法治理国家。

儒家圣贤书中的道理,孔老二自己有时候都无法自圆其说,看可以,用也可以,信就是二缺,甚至如明末钱谦益这般儒学清流领袖,在敌来之时,都无法做到事出一死报君王,用自己一身的学问换来了一句怡笑千古的名言水太凉!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王朝的建立一定跟儒家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也是因为儒家将国家治理崩溃了。但是从宋朝开始,一个王朝的覆灭就跟儒家他们太有关系了。

儒家从来都是制造麻烦的人,不是解决麻烦的人,在中华民族危难之中时,总有英雄站出来,挽狂澜于既倒,辅大厦将倾。

这还要得益于中华民族庞大的人口基数!

所以,刘询想要创建一个高效的封建执政的大中央政府时,儒家这个选项在刘询心中已经划掉了,但是法家也不是没有毛病,这个地球在五千年以后才彻底的进化到法家在秦朝推行的现代法制,太过于先进,需要大量的政府官吏,需要大量的执法者,才能做到将政府的触角深入到乡村等基层单位,甚至如果无法做到技术层面上的突破,甚至在偏僻的南国乡村,先帝的死讯还未得知,刘询自己上位颁布的永不加赋的诏书也仅仅大城市的百姓才能得知,如果想天下人都知晓,需要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天下皆知。

甚至可以说抛开个人厌恶的感观,谷梁派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除了刘询祖父刘据的原因除外,就是因为谷梁派可以更加缓解社会矛盾,政府可以减少官员的数量,减少中央财政的支出,让天下百姓自生自灭,有了重大灾害的时候在出面救助,这样简单的乡贤自治,正是昭宣盛世的开始,但是也给之后的汉室留下了覆灭的伏笔。

大家族,大地主,门阀豪强这些问题甚至到了东汉也没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东汉政府只能将外戚抬出来,跟地方豪强门阀势力做斗争,造成了极大的内耗,最后两汉到灭亡时也没彻底根除谷梁当权带来的后遗症。

一个古老帝国的改革一定是困难的,要有优良的官吏团队,决策层也需要巨大的决心。所以说服,霍光为首的三公九卿和两千石的朝中大臣,是问题的根本。

现在正是汉家为数不多的安稳年头,最大的外敌匈奴正在回血,而且没有了匈奴这个战略敌人,汉室就无法继续西进,无法占据更多的土地,如果说刘询想建立前世的昭宣盛世,那根本就不需要刘询自己瞎折腾,只要让霍光治理国家就能达到,自己只要等待几年之后霍光去世就好。

穿越一回,如果不能彻底的改变世界,那刘询自己还不如找块豆腐撞死。

但是变法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需要大量有目标的政策改革,中华五千年以来,唯一变法成功就是商君,而商君是彻底团结了秦国上下的所有政治团体,而且五年之内就看见成效。

变法的根本,是让你的臣民知道变法的好处,后世王安石的变法的失败,就是书生想法过于浓重,也太过想当然了,所以得罪了所有人,宋朝新法彻底失败,几十年后北宋灭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用在哪里也不过时,团结大多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