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98年,秦昭襄王9年,孟尝君薛文到秦国任丞相。战国时期,人才的交流十分频繁,国君们也不以为然,谁适合谁就来干,丝毫没有把人才圈起来的意思,颇有点现在国际大企业的韵味。正因为此,生机勃勃,促进了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大发展。
楚国依旧是众矢之地,另一路的奂将军攻打楚国,一连占领了八座城池,杀了楚将景快。10年,楚怀王不得不来朝见秦昭襄王,意图缓和一下矛盾,免得联军继续打自己。楚怀王没有想明白,合纵连横,是弱小的联合起来抵抗强大的,或者是利用矛盾破解敌对双方的合作关系。显然,楚国选错了对象,与强大的秦国谈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早晚被啃得连块骨头都剩不下。
不过,也不是没有好处。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楚怀王来秦怀着诚意的,谈不拢没关系,秦国太过分了,仗势欺人,以自己的想法为大家的意志,不听话就动手,直接扣压了楚怀王。这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赤裸裸地打别人的脸,自己也会丢脸。
据说,孟尝君薛文因为贪污被免去了丞相,楼缓赵武灵王的臣子,到秦国为相,免职后又回到赵国接任丞相。孟尝君门客众多,肯定不会缺钱,这个理由不服众。联想孟尝君入秦为相的事,也是有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他也不缺权势,本身身份就很高,来秦国做丞相是没有价值的。里面肯定有秘密,只是不说。应该是局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当时,互相去别国为相,是一种通行的做法。
11年,突然醒悟了的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联军一起攻打秦国。明明是六个国家,怎么说是五国联军呢?这里面有一个说法,依附于其他国家的不算数。看吧,古人对地位和面子看的多么重!其中的中山国因为秦昭襄王8年被赵国灭了,国君跑到齐国去了,寄人篱下,没有发言权。另外有一种说法,说司马迁的一个旁支祖上在中山国是权臣,可惜把持朝政的司马很无耻,屡屡卖国,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而驰,为了自家人的面子和心中的理想,迁哥有意识地回避中山国的存在。其实中山国是很厉害的,曾经打败过齐国,也是显赫的战国时期强国。
这是第二次五国联军。大家都明白,再不联手,只能被各个击破。目前也就齐国能勉强和秦国掰腕子,乘此机会,齐国也借楚怀王被扣秦国联系诸多小国一齐发难。人多心不齐,还没有胜利先考虑利益瓜分,结果走到盐氏魏国的地盘,山西运城一带就各回各家了,也就是说魏国连家门都没有出就回去啦。猪一样的对手!秦国把河北就是河外,黄河自风陵渡至三门峡一带的南岸和封陵山西芮城县一带送给了韩国和魏国,作为求和的条件,得到便宜的韩魏和原来的小伙伴一下子没有了共同语言,散伙了。除了临近的这俩国,别人和秦国折腾一番也得不到好处,这俩货得了好处,就摞挑子,别人更生气了,谁还跟他俩玩。玩不起不玩了,走人。
本来寻思着机会来了的机会又没了,被困秦国的楚怀王走投无路,留下来难受,回家没有机会,自己国家的人也不能想办法、出力气,只好找到一个机会跑到了赵国。这时,慧星闪烁,论到楚怀王倒霉了。意料之中的赵国不敢收留,只好又灰溜溜地回到了秦国。郁闷的楚怀王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继续郁闷,最终郁郁而终。人死了,就没有价值,送回楚国安葬了,省了一笔安葬费。
官职从来都是临时的,没有需要的时候,富贵就是一场梦。
从来,不缺人,谁也能干,所谓的能臣只不过是条件凑上去的,个人的因素是有,但是在历史中很渺茫。
公元前295年,秦昭襄王12年,楼缓的丞相干到头了,穰侯魏冉(秦芈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封地在穰,也就是河南邓县一带)任丞相。什么位置都不久长,位置能够让人发挥才干,位置不能够让人增长才干,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