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局继续中。公元前485年,秦悼公6年,强大起来的吴国夫差派人打败了齐军,齐人不思重整精神,反而干掉了齐悼公,让他的儿子齐简公接了班。公元前482年,秦悼公9年,晋定公和吴王夫差在黄池(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谁都想争老大,哪个时候是按照宗法亲疏和年龄长幼来排序的,谁第一个歃血谁就是盟主,谁也不服谁,结果吴国占了先。这标志着拳头硬的说了算,老规矩已经没人听了。于是,吴国更加强横,屡屡侵犯中原。12年,悲哀的齐简公人生走到了尽头,被权臣田常杀了,他的弟弟齐平公当了国君,田常为相国。这一年,鲁国的孔老夫子也寿终正寝。13年,楚国灭了陈国。中国呈现南强北弱的局面。14年,秦悼公再也看不见多彩的世界了,轮到他的儿子秦厉共公执政。
时局很乱,没有大事,都是国君们在伤害和被伤害中挣扎,有人笑,有人哭。历史不相信眼泪,勇敢者举起拳头,懦弱者忍气吞声,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也没有多大的成就,在一片废墟中归入虚无。估计是后世的儒家把他写进了历史,夹杂在诸国王公之间,借以抬高身份。秦厉共公2年,蜀人派人前来馈送财务,进一步和秦国拉近关系。这个时候的秦国东进不成,南下也不成,君主的权势不断削弱,和其他诸国一样,内政失调。地理决定了心理,蜀地的人们因为封闭、安全,总想着安稳地过自己的日子,丝毫没有开疆拓土的打算,亲近秦国也不过是想建立同盟关系。秦厉共公看起来有打算,逐步积累力量,终于在16年,挖掘黄河河堤,扩充地盘,并继续派兵攻打西戎的大荔(陕西大荔县),占领王城。21年,开始在频阳(陕西耀县)设立郡县。这个时候,晋国又重新夺回了秦康公2年丢失的武城陕西华县东,原属晋,犬牙交错,双方处于胶着状态。
公元前453年,秦厉共公24年,外面的形势风云变幻。晋国终于崩盘了,上演了一出热闹的三家分晋大戏。
晋国的权臣有好几家,也就是所谓的六卿,里面势力最大的就是智伯代表的智氏家族,联合赵简子在秦惠公5年,把中行氏和范氏赶跑了,现在又谋划着再干掉一家。本来没有固定的目标,因为赵襄子不上道,就联合魏桓子、韩康子攻打赵襄子。三家打一家,胜算在握,智伯手里握了一把好牌。
现实往往是开局的好牌并不能绝对最终的结果。
赵襄子自知不敌,索性龟缩到晋阳城(山西太原),拒不出战,一直围困了两年多,三家都没有打下晋阳城。由此可见赵国的彪悍和韩、魏的不出力。战争是不择手段的,追求的就是胜负。久攻不下的智伯很无奈,有一天观察地形,发现了晋阳城附近的晋水,就挖沟筑坝把水引向了晋阳城,这一下子坏事儿了,水太深,连做饭都得把锅挂起来,可是赵人心很齐,就是不投降。
不投降不要紧,反正对方在水里泡着,还没有粮食供给。持久战对智伯有利。这一下子,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志得意满的智伯忘乎所以了。他不知道的是历史多次证明,即将到来的胜利不是胜利。不幸的是他又给证明了一次。
某一天,酒足饭饱后的智伯拉着为恒子和韩康子两个人站在高处欣赏被晋水倒灌的晋阳城,指指点点,突然有感而发,冒出了一句改变历史进程的话。原来仅仅想到晋水是晋阳城的拱卫,没想到也可以用来倒灌晋阳城,一下子扭转了战局。
人争得是利益,还有面子。智伯根本不拿魏桓子和韩康子平等对待,同伴自然也不会和他交心。此言一出,表面上没什么事,可说者无意,听着有心。魏桓子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康子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赵襄子的今天就是他两人的明天,这两个人心里就有了想法。困难中的赵襄子面对危机,也没有坐以待毙,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没有别的妙招,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