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历史给了秦穆公机会。只要秦晋和好,拿下西戎,进而攻占巴蜀,就可以和晋楚掰手腕了。可惜,秦穆公的战略在摇摆中左顾右盼,虽功绩显赫,终究没有在他手里形成强大的秦国。
秦穆公时代结束了,他有40个儿子,厉害吧!儿子多,选择的机会就大。太子罃yg代之而立,史称秦康公。太子罃曾经奉命护送晋文公重耳回国,他的母亲穆姬和晋文公的媳妇是姐妹,估计在秦穆公枕头边吹了不少耳旁风,所以关系很好,是重耳的外甥,因此护送到了渭阳。
还很有感触的作诗一首: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
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后人把舅甥关系称之为渭阳。两个人的关系很铁,估计也有互相依靠的意思。
公元前620年(康公元年),晋襄公也去世了。晋文公漂泊半生,好不容易在秦穆公帮助下继位,两人时合时分,最后晋文公死后,两国交恶,更因晋襄公的殽山之战,彻底拜拜,结局却是相继故去。人生恩怨终就什么也剩不下,如一阵风,过去就过去了,没有人记得。现在晋襄公也死了,留下的摊子又开始挣了。
晋襄公有个弟弟叫雍,左传说雍的母亲是杜祁,并不是秦国人,但是很善良,因为种种原因连续让位,自己屈居第四位嫔妃。公子雍作为人质一直在秦国长大,关系处的不错。赵盾就想立公子雍为君。别人想立公子乐为君,也就是两次嫁人的秦国夫人的儿子,赵盾不同意,秦国也没有强烈推荐亲戚。晋灵公夷皋还是个孩子,根本没有竞争力量。事情初步倾向了公子雍。
晋国很奇怪,依旧在国君拥立上没有一定之规。谁有势力谁说了算,现在轮到赵盾了。赵盾认为雍适合为君主,主张废黜太子夷皋,就派一个叫随会的人来接雍公子。秦国也希望能立雍为君主,多少是个熟人,就派兵护送到令狐山西临漪,当时属晋。谁也没想到雍并没有即位,晋襄公的夫人穆赢不答应,天天抱着夷皋去朝堂上哭哭啼啼,施加压力,下朝后还抱着夷皋到赵盾家里去,威逼赵盾。赵盾改变了主意,拥立了晋襄公的儿子夷皋晋灵公。为了阻止公子雍回来后事情更不好办,反过来在令狐打秦国护送雍的军队。秦国和老牌的强国晋还是有差距的,估计派去的兵比较少,败了。接雍回晋国的随会在晋国成了过街老鼠,没有了立锥之地,也随之逃到秦。这就是令狐之役。赵盾是晋国的权臣,一生侍奉三朝,是响当当的人物。其实他的祖上和秦国是一家人。还记得和大禹一块治水的伯益吗?那是赵盾和秦国共同的祖先,也是后世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
秦吃了败仗,总是不甘心的。公元前619年(秦康公2年),秦整顿兵马,反过来攻晋,就是报令狐之败的仇。这一次,胜了,占领武城陕西华县东,属晋。
稳定了西戎,秦的发展只有东进,矛盾自然就在秦晋之间激化。吃了败仗的晋国也咽不下这口气,公元前617年(穆康公4年),晋又攻秦,占领少梁陕西韩城南,秦穆公20年灭梁占领的,现在属秦。
就这样,秦晋之间展开了拉锯战,互有胜负。强晋是一个硬钉子,钉在黄河以东,终康公一任,秦无法东进。晋国是老牌的诸侯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国虽然历代苦心经营,但基础薄弱,仍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才能真正各项机器运转告诉,产生惊人的力量。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6年),秦攻晋,占领羁马山西永济县南,属晋。后乘胜追击,两军在河曲现在山西忻州河曲县,大败晋军有说法是秦军败了,其实是不分胜负。
河曲之战历史上也很有名。秦军来了,晋军反应也不慢,权臣赵盾亲自率领大军迎战,谋士臾骈随军前行。这个臾骈名字谐音是鱼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