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转机来临(1 / 2)

生活在坑里的由余很享受,另一个坑里的戎王很高兴。由余享受的是礼遇,戎王高兴的是声色犬马。

秦穆公让献策人内史瘳跑了一趟,送了戎王16个善长歌舞的美女,8个一列。当时说好了是艺术文化交流,没想到谁信戎王扣留了一年也没有送还。欠了秦穆公的人情,不好意思添乱,何况自己正玩得嗨呢。就这样,由余滞留秦国一年。

一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

由余的初心依旧在西戎。回来后,发现戎王贪图享乐,不再有雄图大志,屡次劝谏没有一次采纳。暗自神伤,不过,作为聪明人,估计也发觉了秦穆公的计策。但这不是阴谋,是阳谋。知道了,却无法化解。何况,秦穆公一直在努力,从未懈怠,那就是不断派人暗地邀请由余。一边是不再信任,一边是不断示好。傻子也知道大局已定,由余没有别的路可走,只好伸手接下秦穆公隔空递过来的橄榄枝,弃戎投秦了。

秦穆公不是朝三暮四之人,把由余当贵宾招待,虚心请教如何伐戎。秦戎之间的力量平衡开始倾斜。

知道的越多,准备的就越需要充分。拿下西戎还不是时机,待此消彼长打破平衡时才是动手的时候。引子已经点着,巨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西线暂时无战事。公元前624年(秦穆公36年),秦穆公更加优待孟明视等人,明面上的目的自然是让孟明视等人感恩戴德、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深层次的原因是一方面树立孟明视等人的威望,毕竟年轻又经历惨败,难免有人不服;另一方面告诉大家,失败不可怕,怕得是一蹶不振,失去强者之心。秦穆公就是要打造一支不怕输、不认输,勇往之前的全民意志凝聚的铁军。

这一年,时机成熟,被屈辱折磨了四年之久的孟明视们都憋了一口气,眼珠子都是红的,人生的价值只剩下唯一的雪耻。事实证明:人,只要潜心做一件事,没有不成功的。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秦穆公同意了伐晋。孟明视率兵东渡黄河,过河后将船付之一炬,背水一战,自断后路,以破釜沉舟之势攻入晋国。准备充分的战争没有悬念,孟明视他们终于收获了企昐已久的成功。大败晋军,占领王官山西闻喜县西北和鄗,作为对殽之战的复仇。纠缠多年的恩仇一朝得雪。

这一战,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气势,打出了秦人的不屈。吓得晋人龟缩城中,不敢应战。

胜利来之不易,牺牲得有价值。秦穆公亲自从茅津渡山西运城平陆县南茅津村渡河,掩埋殽山中秦军死难者尸骨,盛大丧礼,入土为安。事隔三年,大哭三天。丧礼上,秦穆公发表了著名的穆公之誓,又称秦誓。大意是古人都能听老人的教诲,所以不犯大错误。我却悔不听蹇叔、百里奚的劝告,酿成大错。为了反省,作此誓言,让后代永远记住我的过错。

自山西闻喜到河南洛宁,也就是王官到殽山,这么远的距离,秦军所到之处,晋军不敢争锋。这一仗的惨烈及威慑之大,可想而知。但秦穆公并没有乘胜追击,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时机未到,不如挟余威让晋人内讧,认为当年的事处理不当,并借此稳定东部边境,全力谋图西戎。西戎宁,后方安。这是大战略问题。

秦穆公继续揽过,还发下誓言的揽过,给死难者交待,又用一场胜利给孟明视甚至后面的蹇叔、百里奚一个交待,还用历史给所有的国人一个交待,付出者国家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国家的强大。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军事的目的。秦国的一步步强大不是偶然。

有识之士闻听,无不感激涕零。认为秦穆公考虑的周到,到底靠孟明视等人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告诉世人,谁也别惹我,否则早晚要报复。一往无前的精神人人敬佩,还有敬畏。

东线终于无战事,秦穆公用一场战争赢得了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