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12年(宁公4年),鲁国公子杀了鲁隐公。
正说的好好的,突然冒出了鲁国的一档子事,好奇怪哟!除了说秦的王后鲁姬子是鲁国的女儿外,在迁哥眼里,这件事不同寻常。儿子杀爹,下属杀主上,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从古到今都是靠礼仪来确定相互之间关系的,突然之间一切变了,一个字就是乱。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就是关系,关系中最核心的就是定位。谁都想演绎精彩的人生,能站在c位的能有几人?
不努力永远没有可能。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人们把周王朝800年的礼仪道德一下子丢到了脑后,争得是利益,从此几千年都在这个圈子里打转转。迁哥认为这件事很重要,估计孔老二也感到很重要,所以孔老二的梦想是恢复周王朝的原有制度,不过大家都不买账。好不容易,大家都不玩的游戏规则,孔老二又拿出来贩卖,都嗤之以鼻。所以孔老夫子说自己像丧家之犬。
没有出路,就要找出路。道路,小道大路,讲道理永远赶不上实际走路。古人很明白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现有道,后有路,道在哪,路就在哪。
秦的选择就是我的是我的,你的也将是我的。既然身逢乱世,不如打出一个未来。秦国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武力打天下的念头,所有的制度都是为军事服务,獠牙磨得贼亮,就等着机会下口。
公元前706年(宁公12年)又打荡氏应该是毫王逃跑后剩下的部族地盘,并将这个地盘收入囊中。
公元前704年,威武宁公,10岁即位,年仅32岁就死了,但无愧人生,完成了秦走向帝国的战略支撑点建设。
可惜,死得早,就会少了身后事的安排。没有安排就会有变化,靠身后人自觉成事是万万不能遂人心愿的,不能把未来寄托在他人的人格和良心上。利益,还是利益,事情的发展是利益群体之间的较力。
每个人或团体都在利益中沉沦,权衡利弊并不因为时代变迁而改变。
一个人总要死的,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不寻常的是儿子又将给你增添新的色彩。宁公有三个儿子,不多,看来主要精力用在抢别人东西上了。在他们看来,抢是一切荣耀!抢到手,就是自己的,这是秦的理论,秦的道,也是秦的路。
武公、德公、出子,亲哥仨。老大理所当然的是太子,宁公去世后应该轮到武公坐庄。宁公认为应该,武公也认为,但有人不认为。谁呀,权利最大的以三父为代表的几位大臣。
本身是既得利益者,位高权重,思考的倒不是乱政,而是怎么保有自己的权利。这是一个无解的政治结。要么放弃,要么只能靠权势维护权势,第三条路是周公旦的选择。第三条路的条件太苛刻,权势、血缘、人品等诸多因素制约。不是不明白,权势永远不是不变的,而是因为不舍永远是不变的。
三父他们选择了第二条路,公元前703年,废太子武公立最小的才5岁的出子即位。出子因年龄小偶获机遇,不过名字不好,注定要出局。果然,公元前698年,在位6年被杀,淘汰出局。不是凭本事得来的,总是来路不正,容易失去,反而把小命搭进去了。
三父的这一步棋实在是太臭了!如果是因为出子年龄渐长,不好控制,另寻他路的话,也要把这哥仨一锅烩喽,从旁支找一个年幼的,这是为自己考虑。如果为国为民考虑,当初就不应该废武公,也没说武公能力不行,走了第一步,已经退无可退的时候,又想走回头路。可悲!世上断无回头路可走,对错都是自己的选择,只有硬着头皮走下去,一旦成功,一路平坦。回头就是错,就没有选择了。
三父选择了回头路。杀死出子,又立武公。杀死出子不能抵消自己的错,做事就要付出,既便代价很大。历史不止一次证明,回头路永远不能走,两头都捞不着,最后就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