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火中取栗(2 / 2)

济发展,为今后的开疆拓土奠定基础。公元前762年(秦文公4年),来到汧水和渭水交汇的地方说,这是当年周初次给秦的封地。在此地占卜,卜象很好,就开始建城。秦人作为大周的臣属,存在的意义就是抵挡住西戎的东进,现在西戎已不足为虑,重心东移,中心也要东移。在此重建,是想表示忠诚,自己永远拥护大周。经一系列建设,终成规模,一个新的政治中心开始出现。

一个新的战略布局即将展开。

公元前750年(秦文公16年),文公率兵打败西戎,西戎逃走,从此不足为患。更绝的是,收归西戎的土地,土地岐山以东还给周,剩下的是自己的,但将当地周人归自己所有,从此秦的地盘到了岐山。仁义之师的名声打了出去,还落了好处。

西线无战线,秦进入经济发展黄金期。公元前716年(秦文公50年)才故去,那时候已经是周桓王时期,周平王故去四年了。这几十年内埋头发展以待时机,为今后的开疆拓土积累力量。他深深知道,打西戎是敌我矛盾,西戎败走,没有理由和别人开战,要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

可惜,儿子没有熬过自己,白发人送黑发人,只好让孙子接班,这就是秦宁公。公元前714年(宁公2年),迁都平阳。平阳是不是山西临汾呢,当时的秦应该控制不了,这应该是魏国的地盘,在现在的陕西省才合适(现在的陕西宝鸡一带)。宁公继位的时候才十岁,攻城掠地的战略肯定不是他的,应该说秦的战略不仅仅是十年计划,是百年计划。有此雄心,何愁大事不成?

迁都后,以此为战略支撑点,派兵打荡社毫王的都城,具体不详,陕西西安或三元、兴平一带,没有打下来。公元前713年(宁公3年)又与亳开战,亳王逃亡西戎,于是灭了荡社。

此时,诸侯国之间均是战乱不断,人性十分集中的凸现出来。没有制约就没有自律。每个人都想压别人一头而不是和平共处,因此,竞争无处不在,好戏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