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管仲。能人之所以能,就在于想法与一般人不同,能够思虑深远。周襄王的做法不过是拉拢自己,齐桓公和周襄王谁势力大,显然是齐桓公,何必自讨没趣,惹得齐桓公不高兴?周襄王的做法实在是愚不可及。
公元前643年,周襄王九年,管仲死后的齐国乱成一锅粥,齐桓公憋屈地死了,周襄王的后母边界,大臣富辰又劝说要兄弟和睦,以便保护住祖宗的基业,十二年,没有庇护的叔带又回到了周。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其实俩兄弟的政治观念不同,周襄王依靠的是中原诸侯,王子带依靠的是西戎,因为中原诸侯已经尾大不掉了。
好多人不自量力的想当然做事,最后适得其反,自受其辱,能够怨恨谁呢?
齐桓公死了,周襄王急切需要一个战略支撑点。当时,西部的秦国正在和西戎较量,周襄王不担心,北部的晋国四老牌的宗亲国,不担心,东部的邻居就是最亲最亲的郑国。可郑国有个问题,地理位置太重要,是周王室的东部屏障,诸侯国想发展壮大,都想拿下郑国,所以郑国一直在摇摆,齐国强大跟从齐国,楚国强大跟随楚国。南方的楚国是周襄王的心腹大患。熊渠说过,“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他早在西周时期称王,一直自以为是蛮夷之地,与中原不同,各干各的。而且蔡国、陈国是楚国的附属国,楚国的势力已经与郑国和宋国接壤。郑国靠不住,周襄王的眼光就盯上了宋国。
可巧,宋国的宋襄公一直以齐桓公第二自称,幻想着继承霸主地位。齐桓公死后,国际环境出现了真空。宋襄公联络曹、卫等国,帮助齐孝公上位,因此就有了小名气。其实其他的大国都不理他。宋襄公效法齐桓公,多次召开聚会,并且以老大自居,他哥哥劝说他小国能救不了大事,不听,玩自尊大,慢慢大家都给他玩了。连他拥立的齐孝公也和楚成王一伙儿了,郑国在齐桓公去世后就彻底倒向了楚国,为了生存,没有办法。周襄王的战略支撑点放到宋襄公身上注定是会失败的。
果然,一次聚会上,忍无可忍的楚成王直接出售将其囚禁,带回楚国关了起来,后来还是在鲁僖公的调解下才放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