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周襄王很悲哀!
公元前652年,干了二十五年,周惠王死了,他的儿子郑即位,称为周襄王。周惠王刚刚去世的时候,因为周惠王喜欢小儿子子带,姬郑不敢仓促登基,怕罩不住,因此秘不发丧,偷偷找在卫国首止一块聚会时答应支持自己的齐桓公商量。周襄王认为天大的事情,在齐桓公看来,小事一桩,毕竟姬郑的母亲是齐国人,马上召集一帮子诸侯在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开了个会,公开宣布支持姬郑继任周天子。姬郑听闻后,大为放心,随即继位。齐桓公的做法是正确的。当年,齐楚争霸,八国联军压境,楚国求和。齐桓公按照老规矩派人向周惠王汇报工作,顺便要求拜见太子姬郑,可周惠王没有让太子出面,而是让子带出面接待。管仲因为这是违背礼仪的事情,才有了后来首止相聚的事情。
为了感谢母舅国家齐国,特别是齐桓公,周襄王给了齐桓公很大的权势,毕竟他是周天子,空头支票还是有的。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葵丘(河南兰考)召开大会,周襄王派人参加,赏赐祭祀祖宗的祭肉,授予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的特殊权利,承认了齐桓公霸主的地位,史称葵丘之盟。齐桓公的投资有了丰厚的回报。
周襄王的母亲死的早,后母是周惠王的王后。王后有一个亲儿子,叫叔带,很受周惠王的宠爱。周襄王很顾忌和害怕,叔带也很顾忌和害怕。这是王宫的老传统,儿子多了,争宠的就多,谁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尤其是这么大的利益。叔带没有当上王,估计是身份受限,大伙支持的不多,但是又不甘心,公元前649年,周襄王三年的时候就联合戎、翟两个小诸侯国策划攻打周襄王。没有能耐的人想做大事是很难的。结果,机密泄露,反而给周襄王干掉叔带的机会。周襄王下令固守城池,以待援兵,并下令诸侯勤王。有想法的秦晋距离近,很快带兵杀过来,戎败走。齐桓公也派管仲来勤王,不过距离远,到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不能不有所表示,就派人谴责戎王。戎王不敢说谎,说不是自己的事情,是王子带的命令。周襄王得了理由,下令追杀王子带。叔带一看,大事不妙,抛下戎、翟,跑到齐国去了。解铃还须系铃人,王子带还是很聪明的。齐桓公当时是最强的势力,说话权就大。派了管仲做和事佬,劝和周、戎的关系,派了隰朋做和事佬,劝和晋、戎的关系。齐桓公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功德圆满,周王室有王子带捣乱,自己的位置更加稳当。
这时候,大家纳闷了,翟呢?咋没人管了呢?叔带没有发言权,想管管不了,齐桓公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可怜的翟只能自求多福啦!所以说,没有一定的实力,就不要轻易的表态,否则自己就是千夫所指的悲剧人物。没有自知之明的翟只能自得其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件事和晋有何关系,为啥要劝和晋、戎的关系。没有直接关系,那就是间接关系。晋国和周王朝的关系肯定是最铁的,因为不铁的话,不会让晋国在周王朝都城的最旁边建国。晋国的发言权又很大,惹不起,一不小心,晋国一发怒,戎就要倒霉,最后得利的是晋国,因为齐国在遥远的东方。
什么时候都是势力决定说话的分量。
管仲来周王朝劝和,周襄王也不敢不拿管仲不当回事,因为齐国势力很大,用上卿的待遇接待管仲,给齐国好大的面子。管仲很有自知之明,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能人,自然知道分寸。享受不应该有的待遇是要倒霉的。这一点好多人都不清楚,认为面子大,还洋洋得意,其实灾祸已经距离自己不远了。管仲委婉的拒绝了,管仲认为自己是身份低贱的官员,天子有两个上卿,如果届时真正的上卿来朝见周天子,接待的礼节该怎么安排呢?但是周襄王认为齐国是自己母亲的娘家,来人就应该高看一眼。但是管仲依旧没有接受。
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