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稳定时局(1 / 2)

在其位谋其政。一朝天子一朝臣,历史的规律不可抵挡,因为还是在心。信任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武王继承大统,一票人马都等着分肉吃,殷商的烂摊子也要妥善处理。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武王不知道许下了多少空头支票。牧野之战那么简单,没有许诺,可能吗?八百诸侯,不是都完全服从自己命令的,是盟友,捧场的,也是等着分肉吃的。没有好处,大家不会得罪纣王,放弃原有的利益来拥护自己。包括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和反叛纣王跟随自己的殷商旧臣,都眼巴巴盯着自己呢。没有办法,只能封赏。

武王连下数令,以图迅速安定人心,稳定秩序。

武王封商纣的儿子禄夫为殷商遗民,祭祀殷商的宗庙。古时候人们还是讲究的,不会一杆子打死,彻底灭族灭宗。

天下初定,尚未和睦,派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夫治理殷国。是帮助,还是监督,自己想。

命令召公奭(同族兄弟)释放箕子出狱。帮自己出力的人,不能不解救。或者说为了舆论,也必须释放的关键人物。

命令毕公高(武王弟弟)释放蒙冤的老百姓出狱,大赦天下。同时,殷商的老丞相商容因劝谏纣王不听,因要受炮烙之刑,怒气冲天,哀其不争,愤慨地撞墙而死,此时,在其门口树立标志表彰商容的忠烈。树立一个典型,反正已经死了,自己需要道义上的支持。

命令南宫括、史佚搬走殷商的九鼎和宝玉。这是重点,要划下划线。

命令闳夭为纣王迫害惨死的殷商旧臣比干的墓地培土。

命令宗祝在部队中祭享,犒劳三军。所有有功的人都暂时得到安慰。

然后,没有干其他的事,班师回去了,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岐山。

武王的思路很明确。迅速安抚原来是敌人的人,自己人先放到一边,这样利于马上安稳。反正自己人一会半会儿不会因封赏闹事。一是殷商的后裔怎么处理是当前第一位的大事。按照传统,不能完全抹杀,要保留殷商的祭祀。因此,先封朝歌这一小块地位殷国,纣王的儿子禄夫为国君,继续干好自己祭祀祖宗的使命。其他的事就不要管了。毕竟还有一块地盘,有人口、有收入,原来的都城各方面都优于其他地方,着实不让人放心,又安排了两个监护人,都是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名是辅佐,实为监督。二是王家的事办完了,殷商的老百姓不能不管呀!这些人都迅速转换身份成为了自己的子民,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不管是武王还是老百姓愿意不愿意,结果都是这样。先把大家爱戴的,蒙冤的纣王的叔叔箕子释放出狱,树立一个善待殷商忠臣的形象,有了箕子做表率,不反对,其他的殷商旧臣资历都浅,自然就忍气吞声过自己的日子啦!三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有在狱中的全部释放,也不管是良民还是作奸犯科的人,统统释放,以后犯了罪自然按照新的律法收拾。现在,重新做人,做周朝的子民,先天就具备了一个免除当前罪过的权利。犯人们肯定很开心,必定是拥护武王的。起码是暂时的。四是表彰商容和比干。忠诚人人敬重,号召大家都做忠臣,不要造反。即便是曾经的敌人也是受人尊敬的,因为他们的忠烈。这样又把一部分读书人、殷商的旧臣,不服气的拥护商容、比干、箕子等人的小团伙瓦解了。

重要的事情做了三分之一,还有两件大事需要马上办理。

一个是搬走殷商的九鼎和宝玉,这是权力的象征,是镇国之宝。相当于后世的玉玺,没有这些玩意,就名不正言不顺,属于冒牌货。拿走,归自己所有,跟随自己的人都有了希望,就知道自己可以开始称王,可以大封天下了。还有一个是军队。战争胜利了,封赏来不及,总要给当兵的一个安慰奖,让他们高高兴兴的坚定跟随自己的信心。对战死的要祭祀,对或者的要请吃一顿饭,大鱼大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