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头的都需要人来帮忙。一个人忙不过来,不过,帮忙的人很重要,一不小心就帮了倒忙。纣王很好的西伯昌赶走,让其壮大自己的革命队伍,鄂候也被做成了肉干。大家一看,好人干不了,那就不干了呗,于是,大家都躲得远远的。
纣王也需要人干活,找不到好人,就只能找坏人,不过在纣王看来一定是好人。这就是费仲。费仲很有才,拍马的技术一般人拍马也赶不上,还和纣王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贪财。两个人一拍即合,共同努力,联手发财。一个人不行,起码形成三人小组,遇事好商量,就找了一个叫恶来的,你看这名字,明码标价的坏人。恶来也有一个爱好,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在他眼里别人都是坏人,只有自己是好人。这几个货玩的开心,大佬们就不开心了,索性躲得更远,没人说一句忠言,干一件好事,成了吃瓜群众,看着这几个人表演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没准旁边还得偷着乐,甚至和西伯昌暗通款曲。
历史并不一定是某个史学家写的就是很真的,史学家也是人,有自己的取舍和目的。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写,有不同的写法。
那个帝王没有享受人生的想法,大兴土木的大有人在,不能因为纣王修建露台,酒池肉林就失败了。深宫里的事,老百姓怎么知道?肯定有当时的条件。
第一,后续朝代抹黑前朝的惯性。
周朝为了取而代之,必须把商朝抹黑,只有商朝一无是处,大家都反对他,才没有人帮助他。每个朝代为了迅速稳定自己的统治,都必须或多或少的做这些事,不足为怪。奇怪的是抹黑的程度在商纣王身上特别突出,这会只能说明一点,商纣王还不错,民心所在,只不过失败了,所以必须狠狠的抹黑。据说夏朝最后一个王桀所做的事情都扣在了纣王身上。
第二,神权和君权的斗争。
商朝的神秘在于卜卦,用龟甲占卜,包括文王的周易八卦,都是商朝时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商朝处于神权统治时期,神权和君权的冲突不断加剧。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历史走到了君权至上的节点。改变意味着冲突,一批神棍们依靠的就是神权来享受荣华富贵,突然之间,神权地位下降,无法接受。商纣王的上几代都在为削弱神权在努力,最著名的就是王武乙,始终不屑于神权,努力与之作战。神权的没落必定银企一批人的反对,信仰是很可怕的。
第三,王位更替制度的影响。
王康丁继承王位后,并没有按照原来的老传统来选择继承人,而是选择嫡长子,那么微子、箕子、比干就是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兄终弟及多好,我们都有机会,这么一玩,成了一家人的事,大伙都要意见,处处给商纣王使绊子。结果,大家散伙,便宜了别有用心的周朝。周朝上台后,抹黑纣王,就得抬高反对派的地位,这些人就成了忠肝义胆的人物,但是最后结局都不好,谁也不敢用。只是用他们的名声来打击异己。
第四,利益争夺的必然。
还有就是旧贵族们,十分反对商朝。原因就在于商朝要建立帝国,把原来的酋长制度下的贵族公议变为中央集权一个人说了算。国家大事一个人说了算,贵族们只能在自己的地盘内说了算,连参政议政的权利也没有,必须听从中央的调遣。大伙不服气,也不甘心,暗地里使坏,谁也不出力,等着看商朝的笑话。
第五,先秦诸子的需要。
先秦诸子们身处周王朝末期,虽然周王室已经说了不算,但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谁也不能轻易抹黑。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说。那么举例子的时候只能把最近的商朝拿来糟践,反正纣王经过八百年的抹黑,已经黑的不能再黑,多一瓢污水也无关紧要。恰逢先秦时期,正是思想理念迸发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想法。想法无罪,为了树立好的行为,就得树立反面典型。不幸的是商纣王又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