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奇特反复(1 / 3)

帝尧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顺流而下,势不可挡,包围了山岳,淹没了丘陵,老百姓束手无策。帝尧很着急,急需找到一个能够治理洪水的人,大臣和各位诸侯大佬们都推荐鲧。

帝尧说“鲧,一贯我行我素,不服从命令,损坏同族的人,不能用。”

大佬们说“在这一代人中,治理洪水也就鲧最能干了,别人更不行。希望让他试试。”

于是,帝尧采纳了诸侯们的意见,任命鲧来治理洪水。

费了九年的功夫,洪水依旧肆虐,没有成效。没有办法,帝尧只能再找其他人来治理。另外得到了帝舜。于是,帝舜被提拔重用,代理天子职务,按时巡视各位大佬们的地盘,检查督导工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鲧治水不力,就在羽山将他杀了。所有的人都认为帝舜处理得当。这个时候,帝舜同时选拔了鲧的儿子大禹,任命他继续从事鲧没有完成的工作——治理洪水。

看到这里,不禁感叹古人的啰嗦,也悲哀迁哥的无奈。更加使我坚信一点,史记不是一个人写得,否则,邋里邋遢的实在不像话,东扯西扯。

第一,难道洪水在帝尧的时候发生,在帝禹的时候得到治理?

一是,治水是件大事。再三说洪水的事,看来当时也就这一件大事。没有战争,没有跨越式发展,就是针对洪水来开展工作。那么就奇怪了,让鲧去治水,别人呢?大家都在旁边当吃瓜群众,袖手旁观还是一边吃瓜子一边指指点点?既然这是当时的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应该举全国之力来干,怎么就让鲧一个人带领去干?二是,帝尧没有解决问题。在帝尧的时候,是用人不当,还是决策不力,甚至是条件不允许,不知道,没人看过程,只看结果。反正任务没有完成,你就该死。帝尧没有办法处理,就把鲧处理了。是不是鲧是替罪羊?重点在于说明,帝尧干不了,看帝舜的。三是帝舜还凑活。帝舜没有解决,但是任用了贤人,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解决问题就成为时间的问题。长江后浪拍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一直在努力。

第二,鲧的治水到底如何?

一是没有承诺。表述的都是别人的意见,没有鲧个人的意见。在帝舜任命其他官员的时候,还有谦虚或者推让,现在只有命令,估计鲧也不愿意去干这件费劲不讨好的事。人,都被被逼的。二是能力不详。没有说鲧是干什么的,是精通水利,还是熟悉工匠,就是一纸命令。鲧相信不是傻子,否则不会让他去干这件事,但是他能够胜任吗?用帝尧的话,鲧不服从命令,损害同族人的利益。没有说鲧的能力,只说他为人不好,不好有两个方面抗命和自残。抗命是违抗谁的命令,应该是帝尧;损害同族人人的利益,那和帝尧有什么关系?现在看来他们是一个族,就是损害集体的利益,甚至损害帝尧个人的利益。说白了,不听话,和自己不是一个战壕的,损害自己的利益就是损害家族的利益,没有大局观。三是观点不详。鲧支持谁反对谁,不清楚。鲧能治水还是不能治水,不清楚。鲧有野心还是没野心,不清楚。就知道鲧的实力还是不够,只能是别人让干啥就得干啥,明知完成不成,还得咬牙去干,最后果然死翘翘。这就是没有决策权的悲哀。在你没有言语权的时候不要说话,在你没有组织权的时候不要干事,否则,结局只有一个,你很惨。四是前后矛盾。帝尧的后代丹朱没有继承,可以被礼遇。为啥同样是帝儿子的鲧,他父亲可是帝颛顼呀,落得如此境地。不是不把他们当作臣子来看待吗?说得好听,估计是必须有一个前提,听话,好指使,不捣乱。

看,听话,永远是最强的能力。

第三,鲧治水不力,帝尧和帝舜的不同选择。

一是帝尧不想杀。帝尧毕竟是继承的帝颛顼的位置,即便中间还有一个临时的帝挚,总体而言是延续帝颛顼的位置。对待鲧特别狠,也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