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二十岁时以孝顺闻名,三十岁时帝尧举用了他,五十岁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去世,六十一岁时继承尧登上帝位。登上帝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死在苍梧的乡间。安葬在长江南面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
帝舜活了100岁,又是一个高龄的帝,看来那时候的饮食结构和自然状况很好,有条件的人寿命都很长,轻松活到一百岁不是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医疗水平那么差,竟然会如此高寿。原因不详,也不知道真假,但是可以说明那时候的条件不错或者说人们希望好皇帝都寿命长,能够保持国家的安定。
中国人的命运从来掌握在强有力的领导手里,人们习惯性地认同好的领导,希望有一个好领导能够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是千年以来形成的习惯,也是一个传统,寄希望于他人,但自己依旧不懈地努力,从来不会放弃,也不会懈怠,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奋斗的民族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族。
舜登上帝位,朝拜老爹瞽叟,依旧恭敬,封象为诸侯。但是帝舜的儿子商均也是个不成器的人,帝舜临死前就举荐了大禹。但是帝尧的儿子丹朱和帝舜的儿子商均,都有自己的封地,用来供奉祖先,保持自己部族传统。他们以宾客身份进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作为臣子,表示了一种相敬如宾的态度。从黄帝到帝尧、帝舜、大禹都是同姓,只是国号不同,国号是宣扬自己美德的。所以黄帝号有熊,帝颛顼号高阳,帝喾号高辛,帝尧号陶唐,帝舜号有虞。帝禹称夏后,用不同的氏来区别,姓姒氏。契是商的祖先,姓子氏。弃是周的祖先,姓姬氏。
五帝传说快要结束啦,也应该有一个总结性的发言了。剩下第五个帝禹的传说,因为开启了一个新的王朝,单独列篇。但是依旧存在着疑问。
第一,为啥善待家人?
一是血浓于水。毕竟是自己的亲人,以前再怎么对自己不好,也是家庭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从感情层面是可以原谅的。一家人就是一家人,什么时候也是有感情的,朝夕相处的亲情不可能一笔抹去,尤其是在经历过残酷斗争之后,愈发显得亲情的珍贵。二是只剩下感情。以前的恩怨都是为了一点点家长里短的小利益在争斗,不是涉及整体利益,在帝禹看来,那都是小孩子玩的把戏啦。过眼云烟,已经对这点事不放到眼里,相对于感情来说,不足为论。三是形象的需要。帝舜以孝起家,在艰难困苦的时候都没有放弃,在功德圆满后就更没有必要为了一点点芥蒂就失去维护自己良好形象的机会。何况,善待家人,对目前的帝舜来说,仅仅是举手之劳,小意思啦。
第二,善待先帝的后裔。
一是对方没有很大的威胁。当时,人们的思想还不是父业子承,没有必须应该在哪个方位内选择接班人。所以,帝的子嗣没有接班时很正常的事情,他只是潜在的接班人,没有接班,也没有多大的怨言和不忿,这是一种大多数人认可的观念。既然如此,就不会有太大的威胁,也就没有必要必处之以后快。相反,给其点待遇,他反而感恩戴德。二是能够彰显自己的德政。如果睚眦必报,就与一开始大力塑造的孝形象相背而驰,会影响自己的威望和施政基础。孰大孰小,任何人都能够算明白。这是一道选择题,也是必答题。其实答案是唯一的。三是普遍做法。不是帝舜特殊这样做,以前也应该是这样做的。大臣们看到眼里,记到心里,传统习惯性的做法大家都理所当然,如果改变反而不认同。
第三,这些帝都是一家人。
原来看家谱,除了帝禹都是一家子,现在突然冒出来一句帝禹也是黄帝的子嗣,很奇怪。其一,广义上的子嗣。因为奉炎黄为祖先,所有人都是炎黄子孙,从这个角度上说,帝禹是一大家子也没有错。
狭义上的子嗣。那么鲧也应该是。到底属于那一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