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就是佛的“神”;
而你的诗里没有写到佛祖的形象,可也不代表你就写到了佛祖的“神’,我们甚至认为你这诗除了风景,什么都没写呢!
“错!大错特错!”陈成连连摇头!
我这诗中“处处有神”,你真是一个庸才,竟然视而不见!
就好像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也只是单纯只有风景吗?
艳阳高照,天地生辉,翠竹幽林沐浴在阳光灿烂之中熠熠生辉,眩人眼目;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悦鸟性”,此空灵纯洁的世界,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
人只有象鸟一样,远离凡尘,回归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遥适世!
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
其实都是佛理的具象化!无一不在形象地展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净化灵魂的奇妙作用!
“可纵使你说的这首‘后禅院’诗里有佛理,也不代表你的诗里就有啊!”观众依然不领情——
这是陈成的又一次偷换概念,别人的诗不带表你的是,怎能混为一谈?
陈成心想我就是仿效他写的,用他的诗是在抬高我的诗,要不然我直接夸我自己,你们能接受咩?
继续平静答道“我只是不想那么啰嗦而已。”
有的佛理,早已经融汇在所写的景致里。
《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职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静观禅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王维老师是以佛理入诗的典范——
可是他的诗里最出色的那一批,大家并不多见“佛陀如何”“维摩诘如何如何”的字眼,想反的却是多写连自身都没有参与的空灵意境。
所谓“一切法空”——
一切法是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色、无色、有见、无见、有时、无时、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由五阴十八界等所构成的万法其本身就是“空”的。
在陈成我写的诗里,你们看到了五光十色的景致,但是这些都是“表色”,明显的表现于外,可以令人看见的,就是“表色”!
当你们被这些东西困扰的时候,反而容易忽略其背后的“真色”。
“隔花僧影淡,穿竹鸟声喧”,是游人看到的;
可是那位“僧影淡”的僧人呢?心中既无鸟语花香,也无贸然而至的不速之客,心中唯有佛理。他是不为这些“表色”困扰的。
王维老师也不是说完全不讲佛理,他也会在《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这类诗中谈“色声何谓客,阴界复谁守”,但是就明显没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响东茁”“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更能让人理解曲中的“空无”之理。
本质上这都是在讲同样的道理,弘扬同样的佛法,可是各位执著于“人我”、“法我”,认为众生不空,万法实有,过分偏执,从而造就种种障业,产生痛苦!
“恰如惠能大师的偈!”陈成搬出了在岭南拥有巨大影响力六祖惠能“其偈云菩提本
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诸君为表象所困——岂不可悲?”
众人听罢目瞪口呆,不自觉地就开始反省自己的“偏执”,不得不说,六祖惠能和王维老师的诗真是绝配,都是“观中人空法空”的空无观啊!
对比之下,路承允大诗师为了显示佛法如今在大唐的昌隆,还特意写“栽植菩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