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的控zhi。
内忧外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
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同时,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
隋灭南陈统一中原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只有高句丽对此阳奉阴违。
隋文帝时期,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
当隋文帝准备兴全中原之兵问罪时,高句丽王勿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于是得到赦免。
但是高句丽仍旧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当隋炀帝在突厥可汗处发现高句丽的使臣后,开始认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边患。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战争爆发,当时隋炀帝征讨的乃是高句丽,而非高丽。
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来由于隋军前线将领的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进攻的三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战役取消。
隋炀帝第三次亲征高句丽时,因为高句丽连年战事造成国内弊端甚多,而且兵力严zhong不足,高元闻隋大军已突破重重防线,高元大惧,乃遣使请降谢罪,并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隋炀帝许之,遂班师回朝。
其后,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
但由于隋朝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
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民变。
等到隋朝灭亡,也未能消灭高句丽。
n的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阻止其泛滥崛起的势头,为后来李唐消灭高句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东亚有个“火药桶”
的话,那肯定就是朝鲜半岛了。
在华夏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王朝的灭亡和朝鲜有直接联系。
如果不是隋炀帝杨广的三征高句丽,隋朝的统治很可能还能延续几十上百年;如果不是万历皇帝拼到财政破产去“抗日援朝”
,明朝或许也不会那么容易就会让努尔哈赤家族摘了桃子;如果大清国没有在甲午战争中败北,光鲜亮丽的洋务运动或许还能糊弄世界几十年。
然而,此中最让人想不通的,还是隋炀帝为什么要矢志不渝地去打高句丽,甚至打到国破家亡了也不改初衷。
对于后世来说,隋炀帝此举往往被解读为非理性的疯狂行为,再或者无非就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反正就是连“保家卫国”
此等水平的解释都不给一个。
就华夏历史来如此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发动归因于某个昏君的“疯狂”
,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
其实,要戳破这种观点非常容易,即便隋炀帝是昏君,那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总不是了吧,但是,这两个“圣君”
级的皇帝也都打过高句丽,并且,也都没有打赢。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道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乃是大隋王朝重建“世界体系”
的关键一步,通俗地说就是,高句丽不服从以隋朝为主导的国际秩序,试图和隋朝争夺东北亚的主导权,在当时搞定突厥的情况下,大隋在东亚的唯一对手就是亦敌亦臣的高句丽。
如果隋炀帝不打服高句丽,那么大隋就无法成为东亚世界的合法领袖,而这,正是中国任何一个统一王朝所无法卸责的“天下秩序”
。
换句话说,要理解隋炀帝的三征高句丽,必须从“国际视野”
和“国际战略”
的角度来审视。
可以说,从东晋到南北朝时代,辽东乃至东北亚的主人已不是中原王朝,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