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鏖兵北地_二百七十九章 洪承畴(2 / 3)

不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大明那么大,自己才刚刚攻下一个县城,就这样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明军的主力部队还没有到来,如果主力到了或者是抽调边军回援,自己能战胜这些精锐的朝廷兵马吗?答案是很显而易见的,所以王左挂要为自己找一条新的后路,在他想来,找到新的后路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招安。但是要想朝廷招安必须要证明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军队,在这一点上今天的王左挂和当年的郑芝龙抱着一样的想法,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在王左挂看来如果自己也能每天锦衣玉食,那自己还造什么反呢,当然这些话他是不可能对李自成等人说的,现在他只想先打下韩城再说。

大军从绥德开拔,一万五千多人浩浩荡荡的前往韩城县,目前王左挂的队伍马队已经扩充到一百多人,虽然对于一万五千人的队伍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不过事情总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大军拉开了行军阵势,从绥德到韩城的官道上尘土飞扬,农民军的兵锋直指韩城。

而此时的韩城并没有任何防备,因为韩城虽然地理位置极佳,但是本身并没有多少油水。王左挂想拿下韩城不过是因为韩城背靠黄河,北上可以威胁延安府,南下可以威胁西安府,是个非常好的藏兵地。如果能在韩城扎住阵脚,就可以将整个陕北的局势盘活。

韩城的守备仅仅是个千总,手下八百卫所兵,加上衙役民壮不过才一千两三百人,他们根本没料到农民军竟然会把韩城当成主攻方向。

“彦演,农民军虽然可恶,但是他们终究还是我大明的子民,本督倒是觉得,那些被迷惑的民众不能算是罪大恶极,可以试试招降的策略,你不在这个位置上可能不知道,别看我是三边总督,可是精锐边军全部被抽调去京师勤王,现在陕西境内根本没有什么能打的兵马,贼兵势大,想要剿灭他们非精兵五千不可,西安府内倒是有几千精兵,可是这是陕西最后的防御力量,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本督不会动用他们。边军精锐被抽调,剩下的还要戍边,本督也不能因小失大,将关防放弃。此时本督手中真是无兵可用。所以这些天来,本督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将此股贼兵招安,如能不动刀兵将他们收编也是一桩好事。”

“老大人万万不可,那流贼是些什么人,如果他们能安安分分种田,能走到今天这步田地,即便他们原来可能是良民,经过在贼兵当中的历练,心智早就已经改变,卑职敢说现在的他们已经认可了不事生产,专门劫掠的这种生活方式,往日在土地里刨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是现在想吃就拿刀去抢,想喝也可以拿刀去抢,甚至往日的黄花闺女,官家小姐都能拿刀去抢,人口财帛来的如此容易,老大人认为他们还能回得去吗?”

“那彦演,按你的说法,你准备怎么办?难道目前的局面你能有更好的办法?”

“下官不才,蒙老大人赏识才能做到今天这个陕西布政使参政的位子,既然老大人有难处,不如这样,这件事就交给下官去办,老大人对我有知遇之恩,不如就让我来给老大人解决难题。下官有信心,可以将贼寇平定,一帮不事生产的乌合之众,有何面目苟活于世。”

对话的二人正是三边总督杨鹤和他座下的得意门生,陕西布政使参政洪承畴。

(渔夫按,简单介绍下洪承畴,毕竟是明末重要人物,万历二十一年,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他童年入溪益馆读书。因家境贫寒,十一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卖豆干。当时西轩长房的才子洪启胤在水沟馆办村学,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抱负不凡,免费收洪承畴为徒,重返校门。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洪启胤的《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