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年三十之夜(2 / 3)

经过赵构特批,赵桓的其他妃子也获准前往伏牛山探望或居住,也逐渐放开了一些管制,可以便装出行,在隆德府附近转一转看一看,当然,内卫的“警卫安保”还是有的。

不过,赵桓非常自觉,从来不和官场上的人接触,反倒是以“伏牛山翁”的名号,和一众农民交上了朋友,对种庄稼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还在伏牛山半山腰,开垦出了好大一片土地,养了好些牛羊,过上了田园生活。

这次过年,赵构大手一挥,都请回来团聚。

现在看着赵构被众人起哄架秧子,赵佶和赵桓在下面吃吃逗笑,韦太后和一干皇后、娘娘等人笑得前仰后合,赵神佑等几个孩子在一旁拍着手、跳着脚喊着:“阿爹讲一个,阿爹讲一个……”

赵构笑呵呵上的台来,整整衣襟,笑道:“那我就来一段‘赵官家三支穿云箭,小岳云一对虎头锤’,说的是大宋复兴九年十一月底……”赵构活灵活现地将北巡路上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小段子,既有惊险刺激的场面,也有诙谐幽默的对白,把柳风云一干匪众被“蹂躏”地死去活来的场景再次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加上赵构特有的声音,居然全场寂寂无声,只有满场赵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说书声。

继续阅读

短短的一炷香的功夫,人们依旧沉浸在在故事里,仿佛看到了大雪纷飞的旷野之上,赵构率领众人降伏土匪的精彩桥段,不由得为之神往。

“好!”震天的叫好声突然爆发,整个宴会大厅沸腾了一般,无数彩头劈头盖脸扔到台上,这却是历来的规矩,谁的彩头多,说明谁最红火。

热闹、红火、高兴、亲和,这是赵构今年年三十晚会定的调子,一年下来了,大家高高兴兴、欢欢喜喜过大年。

随着钟鼓楼鼓声敲响,特有的十二钟声也被一一奏响,预示着新的一年来到了。

赵构先是携邢皇后、潘贵妃等一众嫔妃和孩子们,给赵佶和郑皇太后、韦皇太后等人拜年,然后接受下面众人的拜贺,满院子都是道贺之声。

赵佶和赵桓爷俩也是百感交集,这等场景,在徽钦二朝,可从来没有出现过,如今四海夷服,太平盛世,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大宋帝国的疆域扩张了近一倍,人口达到了一亿五千万,加上海外特区人口,大宋帝国控制区域的人口已经突破两亿。

财政更是超过前十朝的总和还要多,尤其是商业税,已经成为第一大税赋,而传统的农业税早就退居到了第三位。蓬勃发展的工业,已经取代了农业,成为第二大税户,但赵构曾说道,这才是大宋帝国未来的支柱产业,是大宋帝国发展最强的基石。

赵佶这两年焕发了第二青春,其实他也不过刚刚五十四岁,赵桓也才三十六岁,按照后世,都是春秋鼎盛的大好时期。

受赵构的影响,这俩人从开始的远离政治中心,到现在表露出一种回归感,赵构也是特别能够理解。毕竟这是赵家天下,他们从骨子里还是关心的这个国家、关心赵构的。

吴福悄悄来到两位面前,屈身揖礼道:“太上皇、上皇,官家有请。”

赵佶一愣,这个时候请自己和赵桓过去,会有什么事?难道是为元宵节灯会一事?赵佶可是元宵节灯会的总顾问。

父子俩一前一后,跟着吴福来到了静安居会客室,屋子里只有赵构一人,吴福禀报之后,也悄然退下。

“九哥,有什么要紧的事?大家都还在前院看热闹。”赵佶依旧一副洒脱的风格。

赵桓没有说话,脸上却有些泛红,好像还有些不好意思。

赵构倒是瞥了一眼,心中却并没有在意,亲自为二人奉上热茶,地龙烧得很热,屋子里暖烘烘的。

“阿爹,大哥,快请坐。说起来,咱们也好些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