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幕后之宾(2 / 3)

晋坞 豆豉炒辣椒 2805 字 2022-06-04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又如何能比得上王道正途。良媛,你难道忘了,我们要的,是颠覆自汉武以来,王霸之道相杂的暴政,恢复尊卑有序,可以通行万世的大同之治么?桓景所为,又与三代以下暴君有何异同?”

良媛当然记得,从被收养以来,蛇公常常所灌输的,就是所谓张华私传的大同之道,只是因为过于离经叛道,所以只在士族内部小范围流传。后来蛇公又经过自己的思考,将其完善,所以别成一派。

她自然不敢质疑大道,只是桓景的治理,确实让她有所动摇了。

“蛇公所教,小女须臾不敢忘。只是桓景日益强盛,此愚夫愚妇亦能见得,实在是令人不安!”

“能胜者未必能久。桓景连破大敌,却并无所得,只能缩在四郡之内。如何能说是日益强盛?”

幕后的声音放缓了语调,似乎是在故作耐心:“昔项藉坑秦卒,而汉高得天下;绿林弑王莽,而光武承大统;诸如项藉、绿林之辈,皆所谓为圣人驱除云耳。今桓景破石勒,而谯郡不守;和祖逖,而豫州让人;攻杜曾,如今荆州又落到了王敦的手上。空有名声而无实利,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我只是不自觉地会担心……”良媛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

“担心什么?”

“记得蛇公说过,张华在世的时候,有过一句谶语,说他去世十年后,世间当有圣人出”,良媛几乎要哭出来:“若真是桓景真是张华所谓得天命之人,我们岂不是在逆天而行。”

“若是谶语都能成真,王莽的皇帝能一直安稳当下去”,幕后的声音不咸不淡地笑了一声:“即使是张华,也不总是考虑周全的,否则为何最后掉了脑袋?勿要忧虑。”

良媛知道自己不能再说什么了,只是俯身长拜不起。这时,漏钟的声音停止了,正是漏断时分。

“时间到了。不管怎么说,感谢良媛姑娘今天带了个好消息。只是之后千万不要失去信心。”那声音依旧苍老,依旧平淡无情:“庾公子估计早在门外等候多时,你出去时记得唤他进来议事。”

良媛唱喏而去。见良媛的背影隐没在夜幕中,幕后的声音轻叹一句:

“女子果然还是容易感情用事。我以为孤女身怀大恨,必然意志坚定,可这也是有极限的,估计其仇怨仅限于江东士族,看来之后需慎用之。”

这声音却如换了个人一般,并不像之前那般苍老,而是一个壮年男子的声音。

千里之外,桓景并不知道江东的密议。

只是当他又行了十日,终于带着步骑回到洛阳时,接到了荀崧的急信。

信中说,王敦以平定杜曾之功,镇东大将军之上,进拜大将军,封汉安侯,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可自行选置刺史以下官吏。

又过了五日,另一封信,依旧由荀崧书写,这次说的是陶侃等人的情况。

陶侃被王敦调任为广州刺史,以堂弟王廙接掌荆州,自领湘州。而平定杜弢的周访,则被封为梁州刺史这个虚职(因为梁州本辖汉中及武都一带,琅琊王的势力根本覆盖不到),只驻屯在襄阳至上庸一线,兼管南阳事务。

同时到来的,还有陶侃的亲笔信。信中说,周访是他的亲家,人品端正,是他极力为王大将军推荐,才得以驻扎在襄阳,叫桓景务必信任。至于自己被调到广州这件事,他只是委婉地说,朝廷自有良策,去安定一方也不是坏事。

看来陶侃虽然说话略有油滑,考但虑事情却颇为厚到,他虽然自己被王敦赶去了广州,但还是留下了周访在襄阳来稳定当地的局势。

桓景舒了一口气,看来暂时自己和王敦还是有周访和荀崧这两个缓冲,不必直接打交道。

他开始检视几案上的其余文件:当初离开洛阳时,他说过要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