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 垓下之战的背后(1 / 1)

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选择,最终导向了人生的终点。

从一开始,垓下之战就不是一场对等的战役。

如果联军统帅是刘邦,以项羽对战场的统御能力,六十万联军大概率会重蹈彭城之战的覆辙,成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如果联军数量不是六十万,而是三十万,兵力对比没有那么悬殊的话,项羽大概率能够突出重围,保留足够的实力伺机而动;

如果联军统帅不是韩信,而是其他将领,就算是有六十万大军,项羽还是以少胜多的可能性;

如果……

可惜,这世界上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长期征战让楚军士兵苦不堪言,他们的斗志渐渐枯萎,失去了巨鹿之战时一往无前的勇气;

项羽孤傲的性格让楚军将领人人自危,他们被陈平的渗透攻陷,渴望寻找一条新的出路;

刘邦用利益将各路诸侯连接在一起,组织起一支庞大的军队,再加上韩信卓越的指挥能力,项羽凌厉的攻势根本无法发挥作用,反而在韩信见招拆招的应对之下,逐渐被围困到根本动弹不得,最终只能走向失败的困局。

因此,项羽的失败并不是意外,而是多种因素的必然结果,项羽一生赢过无数次,却只在垓下之战败过一次,而这一次却输了个精光。

逃离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城的项羽,依然没有逃出生天,刚准备在阴陵(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北)喘口气,发现灌婴依然在穷追不舍,但是由于不认识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情急之下只能拿出传统技能——找人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