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服务。
当然,收费。
渡口向北二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旁,赫然出现了一个鸡犬相闻的里聚。
石碣村。(注1)
平原地区的百姓由于缺乏天然的屏障,所以村落民居集中修建在一处,聚居区与田野之间用坞壁分离,这就是‘里’,而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坞’,也叫围坞或围屋。
现如今的汉国因为人口滋生的原故,里墙之内的宅基地不够用了,重要的是汉国继承并发扬了秦国的‘里、亭’制度,而且经济发展的很好,故此匪患几乎罕迹。
因此,很多人家选择在里墙之外盖房子,有墙而无壁,于是就有了‘村(邨)’这个专门的称呼。
当然了,这里是石碣村而不是石碣里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这里仅靠近长江边上,十年有九年会有水患,花重金修建的里墙分分钟就会被大水冲毁,重要的是里墙也没什么卵用,索性不如干脆不建,反正家家有船,发大水时把家里值钱的东西搬到船上,就可以避免损失。
毕竟水泥混凝土的房子比土坯房好的一点,就在于不担心被大水泡坏。
天色渐晚,做了一天船工的男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但他们看到蹦蹦跳跳向他们跑来的儿女,以及站在柴门边系着围裙的女人时,脸上不由浮现笑容,仿佛也没有那么累了。
男人随手将拎着的十斤重大鱼扔给在他们身边跑来跑去的儿女,这是他们白天乘船时随手捕捞而得,是一家人的晚饭。
少顷,铁锅炖大鱼的香气,不约而同的飘荡在石碣村近百户人家的院落之中。
村西头的一户人家,户主阮仲坐在院落中沉默不言,他的大女儿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将一大碗黄灿灿的玉米面倒在盆里,加水和面。
这是从帝国北方传来的吃法,铁锅炖鱼的时候在锅边贴上一点玉米面饼子,利用炖鱼的热气和炭火将玉米面饼蒸熟,这样一锅出主食和配菜的方式,既节省时间,也节省燃料。
嗯,水乡吃玉米面的原因很简单。
便宜。
他们用自家产的水稻和北方来的商人置换玉米,一斤水稻能够换一斤三两以上的玉米,这就意味着如果换两百斤水稻,就能多换出来一个成年男人一个月的口粮!
这就是普通百姓的日子,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的花。
阮仲看了看院子里东奔西跑,仿佛永不知疲倦的四个小儿子,以及在灶台边扇火添柴的两个女儿,不由轻声长叹。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
重要的是,这个年纪的小女孩吃的并不比小男孩少多少!
不过若仅仅是吃饭,那他并不发愁。
毕竟这里靠近云梦大泽,几乎是向水里随便扔两块石头都能飘起来几条十斤重的大鱼,而这种贴饼子的吃法,也免去了因为了摄入大量蛋白质但缺乏碳水化合物导致‘兔肉综合征’的困扰。
而农业技术的升级,这就使得粮食很便宜,虽然只有小片地的农民无法靠卖粮食发家致富,但农户只要经营得当,再有风调雨顺,谁家的粮囤里还没有足吃三五年的存粮啦?
所以,阮仲的苦恼,在于给这三个女儿的嫁妆,四个儿子彩礼……
重要的是,他媳妇肚子里还有一个……
这,无疑是压垮这个勤劳能干的中年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晚饭结束,阮仲看了看收拾碗筷的妻子一眼,瓮声瓮气说道:“你带孩子们先睡,我去村头晁先生家里坐坐……”
女人并未多问,毕竟晁先生是前朝王族,属于是他们村里最有头有脸的存在!
当然了,她的男人也不比晁先生差太多!
嗯,所谓前朝,指的是周。
周景王欲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