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兄弟的做法是派人逼迫盐户瞒报产量,用手里的盐引直接从盐户那里包揽,价格甚至连朝廷官盐牌价的三成都不到。
这样食盐不就减少了吗?
对,不但减产,灶户里还出现了大量的逃户,谁愿意一年到头辛辛苦苦获得的收成被刮走?
不知道有多少灶户被这两兄弟给逼得家破人亡,搞得怨声载道,还弄出了好些零星的爆动。
当时不仅仅韩文跟张氏兄弟顶,李东阳在弘治十八年差一点就干掉了俩兄弟。
要不是孝宗正好病没了,也许张氏兄弟早就被抄家蹲大狱了。
所以说韩文一心为民就是句屁话,真要是无私,直接从户部的正盐配额里面给张氏兄弟兑换不就完了么,反正朝廷的也是皇家的,他们从朝廷官盐里拿了,就不会将负担压到灶户身上。
可户部不愿意,所以他们一面高喊寿宁候和建昌候骄纵枉法,却一面将灶户推进这个火坑。
朱厚照也打算跟他们学一学,来一出矛盾转移。
从陶谐那边挣了面子亏了里子之后,朱厚照让人查了查户部留在司礼监的档案,吓了一跳。
从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改开中法为折色法以后,税银突然涨到了数百万两的水平,可不到五年又回落到两百万两,到了正德初年更是一百万两都不到。
改革给盐商带来了方便,可全国的食盐产量不增反降,凭白没了两成。
而这些年间大明的人口还在快速增长,编户丁口由弘治初年的五千万冒头涨到了超过六千万。
几个月前,朱厚照因为大婚费用和织造请课盐引闹过一回,当时内阁三老说食盐供给不足是因为内监、勋贵、宗室请盐引然后大量夹带私卖导致。
也就是因此带出了织造、盐场改造的议题。
朱厚照想既然盐业供应不足,那便改造盐场提高产量,又通过盐引给织造输血,这是良性循环呀。
方案里提高的盐产量很大一部分会划给工部作为改造的开支,可工部为什么不干呢?
食盐的消耗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社会不产生大的动荡,怎么可能发生大家都没盐吃的事情呢?
不是刚刚经历了弘治中兴吗?不是刚刚从土木堡之变的深坑里爬出来吗?
朱厚照开启了一档悬疑节目,银钱和盐去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