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成为法家大佬的第一步(2 / 3)

他在母胎就是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之一,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在享受血脉带来的优渥,不会有太强烈的欲望去全盘推翻旧有的体系,开放普通人更多的上升渠道则是一定会做的。

常说屁股决定脑袋,也有不少来自高层为平民大众着想的人,什么都不能太绝对的,不是吗?

智瑶看着正在接受训练的士兵,暂时没有打算对训练模式做出什么更改。

他是有看了相关练兵日志,可是不能一下子轻易地定义,必须再亲眼看看的。

后面几天的观察之中,“羡”这个群体从某种层面上很符合智瑶的兵源要求,他们几乎没有什么反抗情绪,习惯来自更高阶层的指挥。

当然,这种精神状态也有坏处,比如太过于顺从导致有麻木现象。

“绝对服从的士兵才是好士兵,精神面貌这种东西……现在是一种很奢侈的玩意啊。”智瑶想培养精锐,知道士兵的面貌应该怎么样,可是拿现代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军队,不一定合适的。

“颁布新法?”智徐吾能听懂智瑶刚才讲了什么,只是依旧有些摸清楚有什么用意。

子路摇头说道:“法不足取,唯德育人也。”

这是子路先走“游侠”的套路,遭到孔子打服干脆变成“儒”的思想了?

教育一个人从品德入手不能说错了,只是德行这种玩意可不是学了就会,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跟军队讲德行好像有点怪,再来是军队与“法”在天然上配套啊!

郑国的子产干了铸刑鼎的事业,遭到了“儒”的诟病。

随后,士鞅搭建框架,赵鞅与士吉射联合筑造了晋国的铁刑鼎,一下子更是惹毛“儒”了。

郑国是二流强国,干什么影响都不会有晋国这位霸主大。因此当代的“儒”很痛恨赵鞅和士吉射,尤其痛恨赵鞅这个强势的人。

晋国是霸主国,赵氏和范氏都是霸主国的卿位家族,导致“儒”再怎么痛恨都只是小声哔哔。

而“儒”之所以痛恨“法”的原因很直接,他们的饭碗就是“德”,讲究的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套,认定只要能教育得让一个人有好品德,才不需要“法”去进行约束。

所以,“儒”认为“法”的出现是在砸他们的饭碗,等于认定天然在思想上存在对立,一些废柴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敌视。

智瑶有见识过子路领兵,走的依然是令行禁止那一套。

现在是什么情况?依靠“法”来指挥军队的子路,嘴上的发言竟然是在砸“法”的盘子???

智瑶没有丝毫想跟子路辩论的想法。

现在这么个年头,名家和纵横家都还没有出现,嘴炮强者是属于“儒”的。

跟“儒”去进行辩论是一件非常没有趣的事情,并且极度难以说服对方,还是那种“儒”明明知道错了就是死不悔改的状况。

智瑶直接将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发号施令的方法办了下去。

其实不能说是什么新法,跟新法扯得上关系的是明确了上进的渠道,诸如立下什么功劳可以获得哪一类的物质赏赐,再来就是将怎么才能获得爵位给明确下来。

之前,立下什么功劳会获得什么赏赐,处在一种看领导心情的状态。领导心情差了可以不进行赏赐,心情好了则是赏赐远超功劳本身,说白了就是“人治”的一种。

后面子路没有再多说什么,能看得出他也不是打从心里抗拒,更像是作为“儒”的一员表达一下态度而已。

智瑶没有设定什么新的爵位。

目前中原各个国家的爵位等级和名称都一样,只是全部跟军队职位挂钩,比如周礼军制中的基层军官:五人为“伍”,伍长为下士;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为中士;百人为“卒”,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