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殿下,尾随船队来我大明的海外商船,臣已命令他们停靠在指定位置,等待礼部安排众番商沐浴更衣,洗去膻腥之味,方准许他们住入会同馆等候贸易。”
“嗯,好!你们看,文武百官都来了。”
朱高煦先是点头说了一句,接着道:“走吧,父皇在等着你们。”
“谢陛下、太子殿下!”郑和躬身道。
半个时辰后。
奉天殿。
“宣巡洋正使总兵官郑和、副使总兵官陈瑄、王景弘,觐见!”
众礼官依次高呼道。
“臣郑和(王景弘、陈瑄)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郑和、王景弘、陈瑄三人呈品字形来到大殿中央,行参拜大礼道。
“平身。”朱棣高声道。
“谢陛下天恩。”郑和三人齐声道。
朱棣激动的起身离开宝座,直接走下了丹陛,同时说道:“朕见到你们回来,真是高兴啊!”
“启奏陛下,臣等于永乐元年六月,率海船两百余艘,奉旨巡使南洋、西洋,船队航行两万三千五百余里,巡使占城、苏门答剌、古里等海外邦国十七个,通好列国君王、首领、酋长总计十六位,并有二十一位海外使臣随船回拜大明天子,愿与大明永结同好,共享万世太平。”
郑和躬身朗声道。
“郑和,你们辛苦了。”
朱棣走到郑和三人面前,脸上洋溢着喜色,欣慰的说道。
“陛下过誉了,臣等此次巡视南洋、西洋,还与海外各国互通了贸易,交流了物产,所携中土之物颇受欢迎,海外各国君王纷纷贡献方物,商贩与百姓更是踊跃易物换货,不一而足。”
郑和接着说道。
朱棣闻言,点头微笑。
“臣此次共带回来珍珠、珊瑚、金箔、乳香、胡椒、观音竹、龙涎香等海外产物共计八百二十一种,载满了八十七艘货船,更有各类奇禽异兽多种,巨象五头、雄狮十只、奇鸟百只、花木无数,总计装运一百三十五船。”
就在郑和说话的同时,陆续有宦官与力士捧着或抬着珍珠、珊瑚等物,走入大殿。
“把朕的眼睛都看花了。”
朱棣望着几乎摆满了大殿的奇珍异宝,感慨道。
文武百官、宗王也都围观着郑和从海外带回来的东西,大开眼界,议论纷纷。
“可见乾坤浩瀚,四海无涯!”
朱棣指着各类物产,朗声道:“依朕看来,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是海外诸国的通好之情,是天下子民的友善之心。”
他用拳头砸了一下郑和的肩膀,道:“你们为朕友睦万邦,开了个好头啊!”
“父皇明鉴,今日朝会,可谓百年未见之盛典,足见大明永乐王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盛世明君,恩泽四海。”
朱高煦恰到好处的恭维道。
朱棣先是开怀大笑了一阵,然后微笑着抚须道:“太子听旨,派人将这些海外珍奇,还有随船运来的巨象、雄狮等禽兽,供奉在午门外,展示十天,让京城百姓都看一看,开开眼界。”
“儿臣遵旨。”朱高煦躬身领旨道。
朱棣接着道:“钦差正使、总兵官郑和,副使王景弘、陈瑄等人,不负朕之所望,率大明船队官兵、商贾、船工两万七千余人,历时两年,行海路两万三千余里,历尽风险,劈波斩浪,结交海外番邦十七国,开万国来朝新气象,功不可没,朕要重赏你们!”
言罢,他伸手一挥,给了侍立在西边角门下的宦官昌盛一个手势。
昌盛见状,立即疾步来到大殿丹陛下的正前方,展开手中圣旨,开始高声宣读半个时辰前朱棣召命的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褒赏巡洋正使总兵官郑和百圆金钞三千张、一万五千两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