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郑和首次下西洋(一)(2 / 5)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5869 字 2022-03-04

建国之初,就比较重视造船和发展海运。

当时,朝廷为了准备造船用的桐油、棕缆等原料,特地在钟山开辟了漆园、桐园、棕园等园圃,植树数万株。

还在城西江边设立了龙江宝船厂,征调各地工匠四百余户来到京城,广造海舶。

去年朱棣继位之后,为了落实诸王改封之策,也为了进一步加强同海外的联系,扩大同诸国的交往,遂下令有司组织规模庞大的船队。

而宝船厂,便负责建造海船。

厂内有通往龙江的溪口,并设有可以启闭的石闸,用以控制水量。造船时将水排出,关上闸门,在船坞里施工。船造好后,开闸进水,将船体浮起,放船入江。

朱棣在船厂内设有提举司、帮工指挥厅和一所专门打造海船风篷的篷厂外,还设有细木作坊、油漆作坊、捻作坊、铁作坊、篷作坊、索作坊、缆作坊等七个作坊及看料铺舍等。

其中仅是坐落在厂区东北部的篷厂就有房屋十排六十间。

船厂的督造官员,除位居五品的工部郎中外,还有员外郎、主事、提举,帮工指挥等人员。仅下设的厢长、作头等低级班头就将近百名。

太子朱高煦与内官监太监郑和也经常奉命巡视船厂。

造船制舶的船户工匠分别来自浙江、湖广、福建等省,分工细致,下编四厢,每厢分为十甲,每甲设甲长,统管十户。

一厢分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分为船木、铁、缆匠,三厢为艌匠,四厢分为棕、篷匠。

另外,还有内官监匠、御马监匠、看料匠、更夫、桥夫等人员。

朝廷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基本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海船船队。

听说这次巡洋共有宝船、战座船、战船、兵船、马船、粮船、水船等共两百多艘,船员两万七千多人。

于彦昭与胡濙皆是人中龙凤,自然明白出海巡洋这一壮举必会载入史册,而他们可以亲眼目睹出海巡洋大典,这是何等幸运?

千载难逢的机会,谁也不想错过!

于彦昭从袖袋里掏出两块新式铜钱,丢在桌上,向小摊老板招呼了一声“结账”,便起身与胡濙向街道上的四海车行走去。

车行里有马车,也有牛车,还有驴车。

两人点了一辆脚力较快的马车,报了目的地之后,先后上了四轮马车。

“此绿厢车减震之物,可是出自郑教授之手?”

马车行驶了一会儿之后,于彦昭惊讶于马车的平稳,向胡濙问道。

车行为了引人注目,招揽生意,将车厢外面涂了一层绿色的漆,故名绿厢车。

“一个月前,郑教授带领我们做出了这种行驶时更加平稳的新式四轮马车,欧阳驸马得知此事后,便以每辆车两百银圆的价格,向书院订购了三十辆。”

胡濙道:“据我所知,四海楼、四海武馆、四海车行都是欧阳驸马的产业,此绿厢车,应该就是出自我们书院的那种新式四轮马车。”

于彦昭感叹道:“我估计,在过几年,格物之学定会在士林之中大行其道。”

胡濙点头道:“师兄言之有理,我亦觉得应会如此。”

马车出了街道,沿着秦淮河畔,向西北方向走小半个时辰,便顺利抵达秦淮河与长江的汇口。

下了马车之后,两人乘船到了河对岸,接着沿江北上。

大约步行走了四里地,两人便听见了沸沸扬扬的吵杂声,远远望去,之前龙江关口前的空地上已经密密麻麻,挤满了观礼的人。

龙江关口乃是朝廷举行出海巡洋大典的地方。

“巡洋船队之庞大,当真是前所未有!”

望着江面上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船队,于彦昭感叹道。

两人眼前的江面上,停靠有大海船六十多艘,连同中小船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