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
李岩率部前往南阳之后,贺锦成了豫东闯军的主将。限于那时兵力不足的问题,他和鲁西的官军维持着相对的和平。但南阳大胜之后,李岩说服李自成准许李梅和李化鲸两部人马返回豫东。
更因为闯军在南阳的大胜,使很多人的心理产生了变化。之前在豫东、鲁西以及黄河两岸横行,不愿依附闯军,也不愿归降官军的大小贼寇纷纷主动前去投靠贺锦。而当地乡绅也纷纷献出金银、粮草,只求能在闯军这里先混个一官半职或混个脸熟,而在当地招募士卒也变的容易了很多。
因此一时间贺锦粮草充足,兵员充足。虽然李岩信中告诫他量力而行,以守为要,但贺锦并没有打算那么做。他渡过黄河,在定陶集结重兵,然后兵分三路。其中一路向东,收复成武、单县、金乡。一路向东北,陈兵荷水北岸,牵制巨野官军。最后一路由贺锦亲自率领,也是闯军的主力,猛攻曹州。启银
因为周显早有准备,虽然贺锦给城中守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甚至数次已经攻上了城头,但始终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而他在巨野同样毫无进展,只有东路那路进展顺利,占据了数县之地。这使闯军掌控了济宁之南的运河一段,并可随时进军济宁。
在进攻曹州失利之后,贺锦又增兵金乡,威胁济宁。但他知道济宁守军众多,而且官军在那里经营了很久。他不敢直接攻打城池,只是陈兵济宁南侧,天天派人在城外骂阵,只希望将官军逼出城来与之决战。
因为官军对他的叫骂没有过多理会,而闯军的叫骂使人觉得官军势弱。谣言越传越广,越传越离谱。再加上闯军主力大军西进势如破竹,形势对大明确实越来越不利,使这些传言增添了不少可信度。而在山东境内,最大的传言是闯军已经攻陷曹州,鲁西已经完全落入闯军手中,只剩下济宁这一座孤城。
而实际上,刘孔和仍旧率部在曹州坚守。反之,闯军的攻势反而显现出疲态,已经完全停止了进攻。
这样的谣言对于大部分知道实情的人并不会有直接的影响,但对于消息闭塞的普通百姓却影响极大,且极易引发骚乱。
对于谣言的来源,周显一直心存疑虑。待他招来陈锋以及负责济南府治安的孙石成,询问过之后才知道不仅在济南,在青州、兖州、东昌都有类似的传言。而谣言的源头不在外,而在内。
这段时间,周显推行了不少新政。其他的还好,但对土地按亩数进行征税却触犯了所有乡绅的利益。
在明末,藩王虽多,但分散在各省便不算多了。官员虽多,但有官员外任的朝廷律则在,他即使拥有大量土地也不会在山东。这两类人虽对税制有所抵触,但并不大。而且周显掌控着山东境内的所有军队,随时可以强力压迫他们接受。
但乡绅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根基,他们占据土地和其他的大部分资源,古代九成识字的人都是他们的子弟或学生。他们彼此的关系错综复杂的就像一个没有丝毫规则的蜘蛛网,一个连着一个,严密而紧凑。
而且大部分乡绅在普通百姓看来,他们见多识广,身份高贵,并非都是欺压乡邻的恶霸。大部分乡绅会从自己所得中取出一些金银,做着补助乡邻,修路建桥等等的这些事情。在乡邻间,他们靠着乡党,德高望重,有着绝对的统治力和影响力。
面对周显的强势,他们不敢直面抗争。便选择利用普通百姓消息闭塞,分不清真假的特点,和自己的影响力到处散播这类的谣言。
试想,如果大明都要完了,周显这个山东总督自然也随之掉价。他们将自己对周显的不满,还有自己的主观臆断,全部放在了这些谣言之中。或许最初有些根本就是无意的,但说的多了,连他们自己都信了,而他们的这种想法也直接或间接的传给了普通的百姓。
而随着谣言越传越广,众口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