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代表人物中华帝国戚继光和荷兰莫里斯都明确主张恢复传统做法。”
李平甚至知道罗马的晚期,随着帝国的衰落,开始更加倾向于使用密集的马其顿式战术。也知道与目前大明同一时期的欧洲,所有的指挥官都已经习惯了布置超过一线的阵列。
所以他才会对张献忠摆出的一线密集阵嗤之以鼻。
李平使用的布阵方式其实是有称呼的。
这就是线式战术。
而李平的部队编制也保证了他对线式战术的有效使用。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发源以及形成于近代的欧洲军师旅团营连的编制其实就是线式战术发展的产物,也深刻体现着线式战术思想。
甚至这种战术思想也一直应用到了一战和二战。
一个军的各师以横向编队朝向敌军,师中各旅前后多线排列,比如二旅师就排成二线,三旅师就排成三线。旅的各团成横队布置,留一到两个团作为预备队在后排纵队列阵。团下各营一线列阵,或纵队列阵,或混合编队列阵。营中各连以三行横向排开……
编制与习惯和文化不能说关系不大,但更多的还是来自于战争的需求。
大明晚期突然演变出与近代旅团营连编制过于相似的营哨制军事编制是很难用偶然和巧合来解释的。
虽然戚继光的那一套阵列战术和训练法没有在他故去后完全消失,并且继续在整个明末有着部分应用,甚至如刘铤的车兵和部分边军还有着其浓浓的影子。
但由于忽略了最核心的纪律,这些只继承了部分衣钵的军队最终没能掀起什么浪花。
大明和戚继光走向了沉寂,但欧洲此时却在不断的战争中不断变革蜕变,然后成熟,并最终发展成了引领世界的军事编制体制。
虽然火器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在其中发挥了较大的催化作用,但也并不是绝对。
当詹姆士党(英国的保皇党)以冷兵器对抗英军的火枪时,当祖鲁王特奇瓦约以矛盾向不列颠殖民者进军时,由于采用了多线编队,最终这些科技落后的军团创造了自己的奇迹。
李平坚决采用近代军事编制自然也不仅仅是个人习惯和为了适应火器化战争,看重和决定采用这里面包含的军事思想也是重要因素。
有些时候,你不需要精通,一旦超越维度,就足以实现碾压。
这就像再好的马车也跑不过别管什么样的火车是一个道理。
李平今天的胜利看似不可思议,但却绝不是偶然,更不是走运。
终于,李平一身的盔甲在傻大个刘强和通信兵董江鹏的帮助下成功的一件件全脱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也全都在李平身上扫视起来。
李平哈哈笑了两声,说:“没事,你们看,里面没伤。”说完还用手在全身摸拍了一个遍以证明所言非虚。
李平知道大家在看什么。
他的最外层盔甲上除了成片的血污外还插有三支掰断的箭杆,而且据说曾经插着更多的箭,只是另外几支都被拔下去了。
同时外层的布面上更是开了很多道口子,有几处甚至露出了里面的铁制甲片。
这些都表明选择醒目的李平没少被张献忠的军队重点关照,以及李平一直冲杀在最激烈的地方。
大家也自然会担心李平是不是受了伤。
不过,李平自己倒是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当然自己最清楚。
他穿了三层甲。
除了最外面的一套长过膝的精良布面罩甲(内层是铁片),他里面还穿了一身锁子甲,然后还有一身棉甲,最里面还有防箭用的丝绸内衣。
脖颈、手腕等各处也都是有专门的金属防护装备。
这种防护力可以说是相当的高,基本上除了被击中面部和裸露在外的少部分肢体外,缺少重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