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健任期内鞑靼人安分了,怎么能让黎族闹事坏了他执政期间的政绩。弘治帝为了抓住兴王把柄不管琼州的发展。想要解决这件事,内阁真的无能为力。
要瓦解兴王具体的力量其实很简单,就像让南北直立的权贵放弃手中的土地一样,出让部分利益。可惜刘健对朱厚照的了解不够深刻。朱厚照能主动让出利益,那是心甘情愿的。利益交换,但是说逼着他让步,绝对会让他火冒三丈。
军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大明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是要救军户们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幸亏朱厚照弄出了囚牛商行,开拓了海路扩大外需。囚牛商行旗下大大小小作坊无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尤其像海路,需要大量的随行护卫。囚牛商行赚得多,舍得给底下的雇工较高工钱,所以看上去改革之后的军户们大多数都能过上好日子。否则以军队去劣存精的减员方针,划分出去的军屯数怎么可能满足大明成百上千万的军户。
军籍苦,匠籍更苦,尤其是在各都司卫所管辖的军器局中服役的军匠。朱厚照给了匠人们希望,匠人们回报一个又一个技术革新。
朝廷想白要怎么可能?!
如果朱厚照没有太子、弘治帝唯一皇子的身份,朝廷还真有办法搞到手。要不然“巧取豪夺”的成语哪来的!现在的朱厚照手里有太多垄断技术,这些技术给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已经到了所有权贵眼红的地步。但凡弘治帝有第二位儿子,朱厚照一定会被拉下马。
“殿下手上能下金蛋的鸡太多。放出去些,能让殿下做事遭遇的阻力减少。殿下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业上。”刘健也没遮着掩着,打开天窗说亮话。
朱厚照也没遮掩内心的想法。他哈哈大笑,笑得狂妄不羁,“道理掌握在拳头大的人手中。凭他们收拢的那些被军队淘汰掉的无能将领,还想和本宫掰手腕?”
军制改革动了武官们的奶酪。没有士兵拥护、后勤保障的武官是无牙的老虎,连造反都造不起来。武官世袭搞了一百多年,军中无能的将领太多。军制改革时大刀阔斧,革除了很多武官。贴补进去的银子大部分用来补贴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