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后才好和他们合作,扩大自己的生意规模时,他们也不会找自己茬。
看过不少明末小说的杨浩,深知东南沿海商业的繁荣和强大,这种繁荣是靠商人们团结营造的,团结起来扶持东林党,把持朝政,欺世盗名等等。
不过商人非常注重诚信经营,算是比较讲义气,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也非常怕被人骂不讲信义。
不然以后别说做生意,连人都没法做了。
古代商业环境比较稳定,一旦做一门生意,就会专心致志地一直做下去,很少出现大的变动,所以才有那么多家百年老店。
没有背景没有人脉的新人,想融入这个圈子很难,有可能会被其他商人联合抵制。
一旦融入了,只要不出大错,一般都能正常长久经营下去。
杨浩身边非常热闹,挤了一大群人,都差点把主家冷落了,直到开席才好了一点。
“知府大人到!”
迎宾高声唱一声名,所有人赶紧放下筷子站起来迎接。
知府大人的仪仗队可不小,举牌的、净街的、打伞的、敲锣的、护卫的、抬轿子的、伺候的、随行的官员等共三十几人,端的威风!
轿子直接停门口,知府大人身穿大红色绣着云雁的官服,戴乌纱帽,脚踩粉底皂面靴,在仆从的压轿保护下下轿子,迈着官步一摇一晃地从正门进入。
高员外带头行礼道“太守大人大驾光临,草民等未曾远迎,还请太守大人恕罪。”
古人好古,一般不称呼官员正式官职,而是大多称呼周礼的官职。
比如知府称呼太守,按察使称呼廉使。
五十几岁的知府大人哈哈一笑扶起高员外,虚扶起众人道“哈哈……诸位请起。高员外过六十大寿,本官怎能不来恭贺?本官祝高员外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儿孙满堂,香火永续!”
高员外看起来和知府大人很熟悉,笑着道“哈哈……借太守吉言!快快请进,寿宴刚开始。”
知府大人再和熟悉的十几个商人行礼打招呼,进入会客厅内,与高员外一番推辞后,坐在高员外主位旁边。
杨浩作为一个新人,因为“济民六第”造成的声望不小,加上把高员外哄的很开心,也坐在主桌这一桌,位置在南边高员外对面,差不多也与知府大人对面。
知府大人要保持官威仪容,所以没动几下筷子,一直在和一帮老家伙寒暄喝酒,简称商业胡吹,再聊聊些家里老人身体、哪个孩子有出息之类的话。
“这个后生看着面生的紧啊?是谁家的爱子?”良久后知府大人看着杨浩道。
高员外介绍道“容老夫为太守介绍一下,这位就是说出‘济民六第’的才子,姓杨名浩,九塘人,东宇先生的爱徒,这孩子命苦,父母前两年相继去了。”
杨浩站起来行晚辈礼道“后学末进杨浩,见过太守大人!”
知府大人点头笑道“免礼,你就是杨浩?好一个少年郎!昨晚本官耳听得‘济民六第’,还以为是哪位沉稳进士言出的,没想到却是个少年郎,真是后生可畏啊!”
杨浩谦虚道“太守大人缪赞了,后学末进不学无术,污了太守大人的耳,还请恕罪。”
知府大人满意道“嗯,不卑不亢,不骄不躁,确实是个稳当少年。‘济民六第’本官看了,不偏激,不急躁,考虑周到,可行!不过还要看朝堂上的意思。”
杨浩作为一个拥有现代灵魂的古人,人人平等深入骨髓,对官府倒是没有害怕,只有一些小人物见到大人物的尊敬而已。
“小子狂言,让太守大人见笑了。”
“贤侄可有功名?”
连贤侄都称呼出来了,可见知府大人对杨浩的印象很不错。
“回太守大人,小子学识浅薄,还未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