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心碎的收获(3 / 3)

就是灵江,浇灌没有一点问题。

打谷场的稻子晒一天,再用赵地主家的木制脚踏脱粒机脱粒,趁着天没下雨,晒三天晒干。

称了一下,四亩田共收了1130斤稻谷,两亩田的收获给赵地主家送去六成350斤。

里长再来收了两石多386斤,还收了340文钱作为赋税,其中有给皇帝家的赋、给朝廷的税、给辽东的辽响练响剿响三响加派、工部礼部兵部等六部杂税等等赋税,其中种类有十多种,绕是杨浩数学不差也算不泠清,可见这年代老百姓的赋税有多重。

赵地主今年只收了杨浩家五成租,没收的一成算是买断大镰刀的专利。

对于农民,尤其是地主来说,大镰刀可是个宝贝。

最后杨浩一算,四亩田收了1130斤稻谷,相当于现代一亩田的收获。

交完了租子和赋税,自家只剩下452斤稻谷,还交了340文钱,相当于只剩下400斤稻谷,脱壳后估计只有320斤大米。

320斤够谁吃的?只够一个人吃一年,兄妹俩只能吃半干不稀一年,还吃不饱,这狗世道,真不让人活啊!

452斤稻谷拉回家,拿出30来斤捣成大米吃,稻草扎成堆,秋收算是结束了。

没有高产稻种和高效耕种法,赋税不降低,种田吃饭是没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