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时期,历年征战,攻城略地,斩首无数,是秦国前期军事行动最频繁的阶段。那么,文臣猛将到底有多少,武值如何?
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丞相主要有樗里疾、楼缓、魏冉、寿烛、范雎、蔡泽,中间还曾经让孟尝君田文、金受、杜仓担任过一段。
樗里疾是秦武王的旧臣,也是秦孝公的庶子,秦惠王的异母兄弟,足智多谋,能说会道,人称智囊,主要辅佐的是秦惠王,秦武王驱逐张仪后为丞相,和善于韬略的甘茂,分别为左右丞相,开疆拓土,是一位大功臣。但是辅佐秦昭襄王仅仅七年就去世了。
楼缓,本来是赵国人,擅长纵横,也是一个官运亨通的人物,很能当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时候,他抓住机会,游说赵武灵王,受到重用,历经多年官场沉浮,始终不倒。赵武灵王的改革在国内很受阻挠,这个时候秦惠王去世,在魏国的秦昭襄王想回国接班,也是赵武灵王牵线搭桥,并帮助其顺利接班的。接班后的秦昭襄王一开始权力不大,因为有芈宣太后在,因此不断地和外戚做斗争,斗争需要帮手,国内找不到,就像赵武灵王借人,借的这个人就是楼缓。楼缓到了秦国,当然也是很照顾赵国的,可惜好景不长,赵武灵王因沙丘之变饿死了,和楼缓关系不好的人就趁机挑拨关系,迫使楼缓辞去了秦国丞相的职位。
魏冉,四次为相,是响当当的有背景有势力,也有野心的人物。昭襄王同母弟公子巿封于泾阳,号泾阳君,与太后异父长弟魏冉(穰侯)、同父弟芈戎(华阳君)及昭襄王同母弟公子悝(高陵君)权重当时,号称“四贵”。魏冉就是四权贵之一。原来秦武王举鼎作死后,留下的王位成了抢手货,都在争夺,因为周武王的突然死亡,造成了王位空虚。主要竞争对手与两个,一个是魏国派系的拥护公子壮,一个是楚国派系的拥护秦昭襄王,魏国和楚国都是大国,秦国的宗室好像很无奈,外面是赵武灵王发力,内部是芈宣太后和魏冉发力,通过流血让秦昭襄王坐上了宝座。可惜,芈宣太后和魏冉把持朝政四十来年,内部是芈宣太后说了算,外部是魏冉说了算,包括秦国不远千里攻打齐国,夺取飞地陶,都是一己之私。好在秦昭襄王活得时间长,身体健康胜过一切,终于熬到了芈宣太后故世。其实秦昭襄王也不是傀儡,只是很能忍,只要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维持表面上的相安无事也是好的,不高兴,找个理由拿下魏冉,为了维护平衡还要起用,秦昭襄王的太极功夫很深。魏冉最后还是被范雎挤兑走了,回到封地,郁郁而终。其实赶走他的不是范雎,而是他的外甥秦昭襄王,只是锅需要范雎来背。迁哥说了一句公道话,“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因为魏冉能干,符合秦昭襄王的利益诉求,再加上芈宣太后的背书,只好用魏冉。
寿烛是魏冉第一次没免职后上任的相国,担任相国一年时间,属于临时过渡,但应该也是很厉害的。只不过因为任职时间较短,没有提出战略性的策略,但能够延续旧政策,也是成绩。
范雎是一个厉害人物,就是他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深深影响了战国时期局面。他本来是魏国人,得不到重用,四处游说,争取上位的机会。结果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灰溜溜回到魏国。家里很穷,没有机会拿到通往富贵的敲门砖,只好做别人的门客。在魏国须贾手下做门客的时候,受人陷害,罪名是通齐卖魏,差一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来蒙贵人郑安平相助,潜逃到秦国,凭本事当了相国。
那一次,须贾奉魏王的命令,带着范雎去齐国办事。在齐国待了好久,事情也没有办成。当时的齐襄王听说范雎很有才,就想结交范雎。结交是好事,可以私底下示好,表达自己的心意。齐襄王不知道是脑子不好使,还是故意设了一个圈套,专门派人给范雎送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