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3年,秦惠王12年,一手在战争中收获利益,一手在政治上改变形象。与梁王在魏国的临晋陕西大荔县东会见,向国际社会展现大国形象,释放一种明确信号,说秦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因国家小就欺负弱小,都是为了道义,维护国际秩序。看,和小小的梁国握手言欢,举杯畅饮。大家放心,我们是讲原则、讲道理、讲友情的。
另一边,擅长把别人当做里肌肉来处理的里疾直扑赵国,俘虏赵国大将赵庄。
同时,为了巩固关系和瓦解攻势,和另一大国楚国实行了人才交流计划。张仪跑到楚国当了相国。真不知道当时别国是怎么想的,来个人就当了相国,也不政审。估计是讲道义讲得迂腐了,循规蹈矩,认为别人也这样。于是,别有用心的人往往获胜。理由是,说好听的叫循时而变,说难听的叫不择手段。
13年,另一路大军在魏章的率领下在丹阳楚国的地盘,河南淅川县丹江北岸打败楚军,斩首80000之众,还俘虏楚将屈匄就是乞丐的丐。又攻打楚国的汉中郡,占领六百里土地,从此楚国的汉中郡成为秦国的汉中郡。
不仅直接打楚国,还有更不可理解的神操作。楚国包围雍氏韩地,在今河南禹县东北,想占点小便宜的时候。秦国居然派里疾帮助韩国攻打齐国,帮助魏国攻打燕国。两个对手一下子成了小伙伴,政治总是变幻莫测的,需要就是合理的。估计占了人家的便宜,又怕临近的魏、韩联合起来对付自己,毕竟原来是一家人,索性让他们各自再找一个能够势力相当的对手,形成胶着状态,激化矛盾,自己再找机会取利。
魏国、韩国也居然同意了。
历史在后来人看来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但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定是可行的,哪怕只因为一个当权者的愚蠢,或者是无奈。
14年,占领楚国召陵现在的河南漯河市,丹、犁西南夷小国不得不被迫称臣。11年,秦国公子通去蜀地发展经济的,不知怎么搞的,没有震住场面,蜀国相国壮杀了蜀候投降了秦国。相国壮也是脑筋抽筋了,杀了人家的儿子又投降人家,真不知道怎么想的,不过为了蜀地的安稳,秦国暂时没有理睬他。这一年,秦惠王死了。秦惠王干的不错,前后两个年号都干了14年,总共28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为子孙后代挣了一份好家业。
接班人秦武王也很能干,一即位,韩、魏、齐、楚、越知道大势已去,抵抗也是败,不如减少伤亡,自己也享受一辈子富贵算了,都纷纷表示归顺。
元年,秦武王在临晋陕西大荔县与归顺的魏惠王会唔,安抚一下,腾出手来处死了投降的蜀国国相壮,免得在后方捣乱。既然魏国归顺了,就得安几颗钉子,说归顺不是白说的,不具备合并的条件,就把张仪、魏章派到魏国去,死死把魏钉在原地不动。张仪、魏章毕竟是秦惠王的老部下,估计也有点不听话,索性派出去干活。又派兵把原来归顺的小国先合并进来,拿下义渠、丹、犁,吞到肚子里慢慢消化。
2年,政治体制改革,设立丞相,双丞相制,一左一右,便于一个负责对内,一个负责对外,秦武王真正认可的还是里疾和甘茂,分别为左右丞相。虽然一老一少,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大胆启用。去魏国没多久的张仪很快死在了魏国。
3年,和韩襄王在临晋陕西大荔县外会晤,依旧是钉钉子的手段,正好南公揭死了,就派里疾去韩国当相国。左丞相里疾走了,和右丞相甘茂商量,直言不讳说明自己把路一直修到三川(三条河,说法不一,一说泾水、渭水、洛水;二说韩郡,因黄河、洛水、伊水三川;这里代指洛阳,指的是周王室的地方),看看周王室的风景,死而无憾。问鼎天下,取而代之的野心暴露无遗。年轻人总是幻想一战成名,甘茂和封一块举兵攻打宜阳韩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