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分路扬镳(2 / 2)

的楚成王,因为换太子的事情遭儿子逼供,自杀身亡。

秦穆公面对的都是这样的当世豪杰,以秦国的势力,还不足与争锋。好在这两位与秦国距离较远,没有根本利益上的冲突。秦穆公的打算很简单,先给晋文公当小弟,争取自己的利益,慢慢壮大。齐楚威胁不再,可怜的郑国依旧要面对秦晋的威胁。因为郑国办过两件得罪晋国的事情,一件事是当年晋文公流浪到郑国的时候,郑国短视,没有礼遇晋文公;另一件事是城濮之战开始的时候,郑国是站在楚国一边的,后来局势变化,才又站到了晋国一边。弱国无外交,罪过都在于势力。晋国为了争霸的需要,势必要拿下郑国。城濮之战之战的时候,晋国和秦国就是联军,当时是晋、宋、齐、秦对阵楚、陈、蔡、郑,秦国跟着晋国才能满足自己扩张的需要。

公元前630年,秦穆公30年,晋文公带领秦穆公继续东挡西杀,两家合伙,不分你我,一块儿打仗,一块儿分赃,哥俩好得和一个人儿似的。

人生最让人感怀的是遇有困难,有人同你一起背靠背共抗命运。

往往这个时候,总是有小人出来说事,而又往往一说即是。小人是住在心里的。

这一次,哥俩儿一块儿打郑国,没有感激郑国当年收留周襄王的恩情。周襄王也不说话帮助,说了也是耳旁风。郑国挡了别人的路就是罪过。

无奈的郑国求人不如求己,力量不够,智慧来凑,使了一招反间计。烛之武只身夜入秦营,一番说辞,打动了秦穆公。表面强大的哥们感情和小友谊在利益面前迅速败下阵来,秦穆公扭头不打回去了,剩下懵逼的晋文公只手难支,长叹一声,虽然自己打也行,但是没有秦穆公就没有晋文公的今天,晋文公讲究信义,无法背信弃义,只好班师回家。

我们来看看,郑国的说辞。这就是有名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灭掉郑国很简单,但因为郑国临近晋国,远离秦国,最终受益的是晋国,不是秦国。相反,晋国的强大恰恰是秦国的担忧。不如保留郑国,以后秦国东进的时候,郑国全力支持,作为立足之地。何况原来晋惠公曾经答应割让河西之地又反悔的事情还在耳边,秦国的选择不明智。

一语中的,直指要害。关键点还是利益。

从此,哥俩儿散伙,分手扬飙,彼此陌路。

人生真正的朋友只有自己,其它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同伴,一遇歧路,一躬到底,就此作别。

孤独的晋文公,心情很忧愁,在付出多半生感悟社会和人生后,总想着用成就来证明自己。虽然短短几年开创了晋国近百年的霸主地位,但是英雄迟暮,一杯酒在手,杯子里盛满的全是寂寞。颠沛流离没有丢掉英雄的壮志,胜利后的寂寞则让人无法释怀,独立巅峰,夙愿难达,心情可知。两年后,公元前628年秦穆公32年郁郁而终,没有熬过这个难耐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