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管至父这班人,又立了齐襄公的弟弟齐桓公为国君。雄才大略的齐桓公偶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终究称霸。各国整合后的力量迸发,尤其是齐国经济优势明显,很快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
另一个强国,就是挡在秦国东进的绊脚石晋国。晋国灭了霍、魏、耿,分别在山西霍县、芮城、河津一带,原来是周分封的小国。公元前679年(秦武公19年),晋合并曲沃,晋开始强大,有机会一争天下。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20年),武公死了,就葬在平阳,也学习周开始用奴隶陪葬,武公陪葬者高达66人。秦的发迹较晚,向周学习的地方很多,惨无人道的奴隶陪葬展现了上位者的绝对权威。
秦国内部也不平静,刀光剑影在鲜血间闪烁。武公死了,他的儿子白没有即位,而是封在平阳,守着老爹的陵墓反思前因后果,用忧愤书写人生。武公的弟弟德公上台了,把王宫设在雍城的大郑宫。
德公得位不正,总怕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采取了一些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找纯色的,没有一根杂色的牲畜来祭祠,还利用占卜的方式定居在雍城。雍城在陕西凤翔县,找那么多祭品也是为了掩盖不为人知的恐惧和秘密。说是这样,后世子孙可以东进饮马黄河。你看,证据就是梁伯、芮伯来朝见。背后的意思是不是就这两个下属来了,其它的都不认同,给面子的人并不多。好的可以提一提,面子要紧。
历史不是不谴责胜利者,而是历史是胜利者的背书,是失败者的罪证。
公元前676年(德公2年),设了一个全新的祭祠项目,在三伏天祭典,同时还杀狗作为祭品,美名其曰为了禳除传播疾病的暑气。用心良苦,真是为民着想,不惜一切手段。有用吗?祛暑肯定没用,收买人心倒是有用,就是可惜了当祭品的狗!
一介草民,谁管你谁当王,要得是能过太平日子吃饱饭,王宫里的苟苟蝇蝇眼不见心不烦,与我何干?德公上任后,并没有大力扩张,少了战争,普通百姓迅速稳定下来。德公33岁夺得王位,两年后(公元前676年)就去世了,毫无建树,唯一的好处就是给后世子孙留了一份好大的家产。其实,他没想到的是还有一份大礼给他的儿子,那就是嫡长制接班的同时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兄终弟及。选择多了,纷争就多了,谁也觉得应该是自己的。那就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