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天下留下一个灭掉天下共主的坏名声。坏名声出去了,大家就会有理由联合起来打您,尤其是东面还有一个强大的齐国,肯定会出手的。打周自己损耗兵力,又使得诸侯们联合起来对抗您,秦就不能称王了。别人是为了害您,让您当出头鸟打周,只要有人打下周,就无所顾忌了。如果您上当了,别人就得势了。
周公子也算是聪明人。战略意识还行,知道站在天下大势的角度思考局势的变化。这一番话将时局说了个透彻。都知道大周已经不行了,灭国是早晚的事,但是谁也不想当终结者。法统在这摆着呢,只能继承,不能明目张胆的消灭。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明目张胆地取而代之,即便这样做,还要挂上一道帘子,自己是被迫的。反正秦国已经继承了一半的法统,有道理发言。
周的无力和袖手旁观的态度暂时缓解了被灭的危险。
西戎已经不复存在,巴蜀已经收入囊中,剩下的只能东进。东进途中的第一障碍就是韩国和周国。周国认输先留着,危机就转移到了三晋身上。
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三晋分裂出来的赵魏韩不得不团结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周也害怕,心里还是没底。不自信是因为没能力,怕万一强秦一个不高兴,顺道灭了自己,毕竟自己是首当其冲的要害部位。于是,派了相国(那时候叫相邦)再次想去秦国拉近乎。秦国看不起周,说了不打你,整天过来磨叽,烦不烦呀。相邦没有办法,王命在身,又是身单力薄,谁也惹不起,只能在大国之间搞平衡。秦国不积极,周得积极呀!形势不如人,很无奈!又有一个闲人跑出来了一个建议,说赶紧去吧,不弄清楚秦国的打算,我们睡不着觉呀!我有一个好由头,秦国现在缺啥?缺的是不了解三晋的情况。咱们缺啥补啥,就说替秦王刺探东方各国的情况,以咱们的身份,实力不行,干这事可是得天独厚。这样一来,秦王高兴,我们也就高兴。再者周公子和齐国关系好,这样东西方相安无事,我们就太平了。
闲人在历史上很出名,但不留名。这些人物看问题很深刻,因为没有身份地位,也不讲究道义,毕竟站位不够,只追求结果,可是往往简单直接的办法最有效。
秦国对周彻底放心了,不在后面捅刀子就成,没有后顾之忧了,派兵打三晋。
第二年,秦国夺取了韩国的阳城和负黍。阳城是现在河南登封一带,不是山西晋城一带,负黍也是河南登封一带。很正常的事,打的是韩,结果西周心虚了。这还了得,以后自己周围全是秦的兵马,不是自己送进虎口吗?不行,不和他玩了,联合其他诸侯攻打秦。
周的左右摇摆的尽头实在是让人无话可说。你挺直脖子,也无愧一个天下之主的身份,死就死了,也没有坠了祖宗的名声。要不,干脆投降秦国,也落一个好结果,当一个公侯之类的也可以。实在不行就是当前的结局,等死呗!先低三下四的求人,扭头又反咬一口。所以迁哥用了一个极度讽刺的词语——“倍秦”,通假字,就是“背叛秦”。只见过下级背叛上级,从未见过上级背叛下级。迁哥的语言功底实在是高!
这个时候,秦国的头是秦昭王,大怒,放谁身上也怒。索性二话不说,先灭了你再说,派兵攻打西周。西周君仓皇逃奔到秦,叩首认罪,全部献上管辖的36座城邑,人口3万人。秦王笑纳了,留着西周君没用,放走不管了。何苦来哉!无能到何种地步!
不过,看别人总是站在道义和理论的高度上,如果设身处地自己不一定如别人做得好。无意褒贬他人,只是哀叹遗憾。人生重要的就是选择,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无论对错,只看输赢。
西周君、周赧王死了,周的居民不愿意归附灭国的对手秦,逃亡到东方各国。秦把九鼎等贵重器物席卷而去,不过还讲仁义,把西周君的儿子放逐到一个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