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举步维艰(2 / 3)

了,一块住在温国。周襄王连小小的温国都没有办法。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七年,已经没有脸面的周襄王终于无奈的拉下自己的面子,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很聪明,这是树立自己威望的好机会。没有好处的事情不办,有好处的事情必办。晋文公派兵杀掉叔带,一举解决基本问题,还很有礼貌的护送周襄王返回王室。这次,周襄王老实了,知道自己惹不起,赏赐了晋文公好多象征身份的东西,提升为伯,还把河内的土地赐给晋国。

赏赐别的可以,赏赐土地可了不得事情。河内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不可能没有人管理,赏赐给了晋文公,别人咋办?不知道。反正诸侯们更不拿周王室当回事了。

其实一开始,秦文公要的是死后按照天子规格安葬。周襄王婉拒后,不得已才将八座城池赏赐给了晋国。周襄王鼓动一部分人抵抗楚国,再加上楚国毕竟和中原风俗不同,暂时停止了北进的脚步。上台的晋文公趁机成为了第二霸主。兄弟俩的争斗彻底改变了周襄王的一生,一辈子背着这个大包袱,放不下来。虽然最终以周襄王的胜利结束了争斗,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周王室分为两派,原来很有战斗力的王室禁卫成周八师也分别支持两兄弟,自相残杀,再加上和西戎的厮杀,势力不再,七零八落;为了打败姬带,雇佣的晋文公拿走了河内之地,还被捧成了第二霸主,身边的霸主;为了打败周襄王,姬带发动了西戎,给了西戎一个发展的理由,也给了秦国一个发展的机会,间接培育了秦国;为了打败姬带,卑躬屈膝以子侄自称向诸侯求救,周王室的声誉扫地。往昔禁卫八师在,诸侯们如果不朝见天子,“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现在哥已经成为传说,脑袋上的光环也渐渐消失,诸侯们摆起谱来。

公元前632年,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召见周襄王,不知道谁是大小王。周襄王居然就去了,乖乖的。他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欠妥,找了一个理由说是天子去狩猎去了,恰好遇见了晋文公。可惜,当时晋文公并没有打算给他面子,同时邀请了好多诸侯,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个王室的脸面已经连遮羞布都没有了

公元前628年,周襄王二十四年,晋文公死了。

公元前621年,周襄王三十一年,秦穆公死了。

公元前620年,周襄王三十二年,周襄王死了。

周襄王终于在很难受的状态中解脱了。在自己不能左右局势的时候,力所能及的做一些自己的事情也能够对国家和民族做一点贡献。周襄王的篇幅很多,成绩很小,属于他的时代,他无可奈何。在分封制的社会里,君主和诸侯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听你的,也可以不听你的。只是因为你势力大,大家都听你的。但是血缘关系决定的接班人不见得有能力一直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等强弱互换的时候,局面就必定出现尴尬状态。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春秋战国的纷乱就在于君主的权威几乎没有了,大家都想逐鹿中原,自己来当。

相信周襄王一定会想,天子真得那么好当吗?诸侯们想,自己的弟弟姬带更想。王位的宝座很诱人,坐上去却不一定舒服。但是没有坐上的人总是充满期待,否则姬带为啥会不择手段,那么疯狂?

褪去了王的光环,姬郑内心一定在不断地问自己,可是他不会有答案,也没有办法。假如,两个兄弟,和平相处,假如父亲周惠王没有废嫡立幼的打算,假如后母惠后没有威胁自己的继承权,自己登基后会不会给弟弟姬带一辈子富贵,封地再多也是自己人的,总比八座城池都送给晋国要好得多?

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最后,相信两个兄弟一定会后悔,但后悔不会改变结局。站在火上,怎么会安然处之?旁人看着舞笑,只有自己内心流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无奈的周襄王,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