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公,自立为鲁废公。再十年,公元前797,气不过的周宣王派兵讨伐鲁国,杀死鲁废公伯御。国君没有了,但是君位不能空着,周宣王也不知道谁干比较好,就问鲁国的大臣们,大臣们没有办法,公子括一脉的人肯定不行,鲁懿公也没有留下继承人,只好立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君,史称鲁孝公。
这一番神操作,一点科技含量也没有,甚至连一点意图也没有,纯粹是周宣王的个人好恶引起的。不负责任的率性而为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从而之后,诸侯们都很看不起周宣王,抗命之事时有发生。因为大家都清楚,能干涉鲁国内政,就能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一旦出点事情,几代人几十年的心血全部泡汤。
满足的周宣王很得意,贤臣估计也去世了,自己能够说了算啦。想咋干就咋干吧,突出的一点是废弃了应有的先王礼仪。这在当时是大问题,中央集权不牢固,哥们感情靠不住,维系王室和诸侯之间平衡的就是约定成俗的礼仪。谁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韪,落得个历史骂名。结果可好,周宣王这哥们自毁长城,自己把礼仪废了。你自己不拿自己当回事,别人谁还拿你当回事。关系不错的虢文公劝说他这样办不行,就是不听。不听,就没有说啦!好在基础还在,悠闲了好多年。
到了周宣王晚年的时候,更加任性。频频和西戎开战,打了一架,败了,接着打,还是败了。尤其是和姜戎的一战,全军覆没,侥幸逃命回来,结果,威信更是一落千丈。
打了败仗,兵源不足。周宣王让人统计太原的民户,估计是想扩充兵源。可这不是一个王应该干的事,想干可以安排别人,哪有自己干的,矛盾直接面对面,没有一点缓冲。还是有人劝他,这次是一个叫仲山甫的人,结果还是不听。不听大臣的劝谏,他家就开始不说话,爱咋滴咋滴吧,境况越发恶化。
公元前782年,终于到了四十六年,周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周幽王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