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周公平叛(1 / 2)

纵观夏商周三朝,都是号称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开国之初,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无法扭转时局,但是军事力量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威慑,而不是军管。夏朝的建立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从军事上讲完全是威慑。商朝和周朝的建立有军事的因素,但自己的兵力并不多,主要是团结各位大佬,形成强大的震慑态势,通过政治手段瓦解对方。在治理国家方面,传统的依靠分封制度,依靠诸侯们的自治和贤人丞相的辅佐相结合的共治来取得政治上的平衡。这个平衡不是制度上的平衡,而是人才上的平衡,一旦某个环节人才出现了问题,整个制度体系就会崩塌。对于底层的人民群众来说,谁当头都一样,反正跟我没有一个铜板的关系,照旧是辛辛苦苦上班,混吃等死。因为在诸侯管理下,上层变化影响不到底层。

武王都过了两年了,还在思考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说明他一直没有找到答案。他也不会找到答案。不完全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不完全在人才的留用,也不完全在文化的洗礼,更不完全在民心的得失,这是一个综合的作用,但最重要的在于有组织和有事干。历代衰亡都是因为党争和流民,党争是因为解决好精英之间的平衡,流民是没有解决好大众之间的根本。当每一个人总想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就是国家说了不算的时候;当人们无法实现自己美好生活追求的时候,就是国家走向衰败的时候。

后来,武王去世,太子诵即位,就是周成王。周召共和时代的来临,又是一个强者治国的良心考验。

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龄还小,周朝又刚刚平定没几年,诸侯大佬们虎视眈眈,周公旦怕诸侯们趁机作乱,便自己摄政主持国家大事。管叔鲜、蔡叔度,就是封在管(河南郑州一带)和的蔡(河南上蔡县一带)武王的两个兄弟一看,事不对,周公旦想把持朝政。周公旦封地在山东曲阜,我们在河南,谁离镐京(西安)近呀,我们呀!凭啥周公旦不在曲阜待着,大老远跑到西安主持朝政,没我们的份,和谁商量了?不行,揍他!兄弟睨于墙,开始干架。干架就干架呗,这俩二百五还拉了一个拉偏架的。本来是兄弟之间的事,结果可好,成了新旧两个朝的事,你想,人们都不支持殷商,哪能好喽!殷商纣王的后代武庚(估计是纣王的孙子)更傻,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敏感吗?为啥派了管叔鲜、蔡叔度这两个货盯着自己,结果这两个货监守自盗,看监狱的和犯人合伙砸监狱了。我不信,当年武王就派了这么两个人盯着,周围都是周朝的天下,自己能蹦跶到哪?

三傻子能成什么事?

果不其然,周公旦打着周成王的旗帜,名正言顺的评判,打击旧臣余孽。

多么好的理由!

兵马不是都马放南山了,怎么还有兵马?

那都是武王的策略,战争胜利了,兵马用不了那么多啦,自然要裁军,裁的都是多余的军队,常规部队肯定得保留,而且还得形成有效的优势。只是因为养不了那么多,经济实力不够,才让大家解甲归田的。

三下五除二,周公旦胜了。干掉了武庚、管叔鲜,流放了蔡叔度,让微子启代替武庚作为殷商的直系后代,承担祭祀的职责,迁到宋国(河南商丘一带)。

看来始作俑者是管叔鲜,否则不会干掉他,蔡叔度等人属于脑袋糊涂,跟着起哄架秧子的,结果吃了瓜唠,流放了事。微子不如箕子,箕子还挺受尊敬的,连武王都和他聊聊天,问问国之兴旺的事,微子没人管,现在直接安排了一个前朝遗民的身份,后代一辈子就干这点事了,翻不了身,没有人尊敬,没有人搭理。

收聚了原来负责在朝歌祭祀殷商祖先的土地上的遗民,转送给了武王的小弟弟卫康叔,就是在周朝开国大典上铺草席的那位。原来卫康叔封在康,属于周朝京畿之地,因为年龄小,没有外派,现在人少了,就改封为卫(今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