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
等待自己的地位稳固。自己虽然已经即位,但不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大家是看周文王的面子和自己年长的原因,按照规矩才接班的(老大伯邑考已死,老二姬发就成了老大),旁边有才的兄弟很多,否则即位当日就不会封赏。比如周公旦、召公、毕公等等。不管这些兄弟怎么想,有些大臣估计会有想法。自己要和属下磨合。
成就一件事是不容易的,造反更是。周文王用一生来积累,周武王用多年来磨砺。没有什么是可以随随便便成功的。好在周武王具备了条件,距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
那就开战吧!
姜太公发布了总攻命令,要求各位大佬带领部下乘船东进,迟到者斩首。
据说,当时有八百诸侯响应,可见文王武王父子俩的准备工作有多充分。
纣王还在幻想着黄河天险能够阻隔一切,依旧在酒池肉林中享受着自己的快乐。很快,他就要不快乐了。
船到黄河中流,突然有一条白鱼跳到了武王的船上,武王没有放生,没有烹饪,而是用来祭祀。继续扮演了一个虔诚的为了上天赋予的使命,为了祖先留下的基业,为了天下百姓盼望的和平,继续发动战争。
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是政治的高明。
人们的心更加坚定,认为武王圣明、战争正义、未来光明。
吉兆天降,顺风顺水。
渡过黄河,安营扎寨。忽然,一个火球从天际划过,巧不巧的落到了武王的房顶上。凝固成乌鸦的形状,颜色是红色的,降落时声音很大。异象必有异事。八百诸侯纷纷认为你这是吉兆,火鸦是红色的,代表火,殷商崇尚白色,代表金,火克金,正是取胜的先兆。
可是武王不这么看,认为大家说得不对,但是不明说,依旧是用天命来忽悠各位大佬。说你们不是天命之人,看不透天命,只有我才能知道,时机还不成熟,应该静待时机。
忽悠,大忽悠。
什么天降异象。估计是当时,忠诚于殷商的人刺杀武王,想用斩首行动来扼杀武王伐纣。这一迹象充分说明,忠于纣王的人还不少,很多人还没有团结过来,现在伐纣,阻力很大,即便能够成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占据都城以后还要面临持不同政见者的反对和侵扰。
时机不成熟,只有等待。
已经等了好几代人了,不差这几天。
武王伐纣,对武王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了,自己是天下共主,失败了就是丢掉了自己的命、子孙的命和先辈的希望。诸侯大佬们无所谓,失败了自己还是诸侯,谁当头也不能不用。
立场不同,想法就不同。
受命十一年,又过去了两年。
消息说,纣王不思悔改,比以前还残暴,杀死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连太师疵、少师疆等重要大臣都带着象征权力和地位的乐器投奔了武王。
武王认为时机成熟了,没有人再帮助纣王了。连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拥护他了,何况别人呢?纣王无道,犯下了大错,不能不代天行道。武王有自己的说法。
依旧是秉承文王遗志,依旧是重兵集结。战车三百辆,虎贲03万人,重甲兵45万人,东进伐纣。
武王的谨慎和遵循前制,能够保持文王留下来的人才的既得利益和稳定,从而确保自己的命令得以实现。文王在位50年,一生就是为了推翻殷商,虽然在有生之年没有出手,但是各种制度、各种人才、各种政令军令的流转都需要适应。武王用了九年,因为核心人物的更换带来的影响巨大,不得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