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始于契,成于汤。
成汤的名字是不是就是这么来的,莫名其妙。哈哈一乐,好了!
从契到汤,历经十四代,换了八个居住的地方。故土难离,肯定也是没有办法。受封的地方不会让你一直干下去,防止做大,隔几代让你换个地方,让你过得好,不能壮大。一个家族的兴起需要时间的积累。
后来,汤又回到了帝喾居住的亳住了下来。注意,应该是河南的地方,不是安徽的亳州。就在这个地方慢慢发展。
帝禹一定也很提防契。
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有能力的人遭人嫉妒,也遭人怀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帝禹自己的经历完全可以教育他,不能不小心。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没有郡县制的优越设想,不过也好在没有游牧民族的侵扰,因为当时彼此都一样,没有把自己不喜欢的人赶到蒙古高原去,游牧民族还没有形成。给你高官厚禄,但是
契的祖地在亳,也就是大禹九州的豫州的一个小地方。各位可能还记得,徐州物产十分丰富,第五等的田地,赋税是第二等。这可是给了契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地方。豫州是后勤基地,拥有豫州就遏制住了其他州的命脉。自然而然要继续给契,但是又不放心,给你另一块地方,离祖地不远。可还是不放心。
现在给了你,不一定永远就是你的。
给你是组织决定的,收回你的也是组织决定的。
组织的力量很强大。
只要被组织惦记上了,就是早晚的事。
于是,契的后代一直在搬家。每搬一次家都要丢掉很多东西。
成功的历程总是相似的。
汤也是仿照老祖宗黄帝的做法,谁不按照规定祭祀,就打谁。汤,有一个好的军师,叫伊尹,虽然名字的音很意淫,但是做法绝对不意淫。汤,曾经说过,水面可以倒影自己的形象,老百姓的满意可以反映治理的好不好。伊尹对此大加赞赏,认为汤是明主,决定一定要认真辅佐他。
汤的名言简直就是唐太宗名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翻版。不,错了,是唐太宗盗版了汤的名言。不管谁是原创,没有谁追究盗版。大家都是一代明君,厉害人物。
汤和伊尹是一对成功的小伙伴。
没有汤,伊尹的想法就是意淫。因为伊尹不是贵族。
没有伊尹,汤的壮志就无法实现,因为伊尹的想法的确很超前。
两个伟大的人物拉起了手,轮到王桀倒霉了。
伊尹,有一个很现代的名字,叫阿衡。他和汤以前素不相识,属于单向的陌生的熟悉人。伊尹知道汤,汤不知道伊尹。所以,伊尹想接近有名望的汤,谋个出身。人生谁没有追求呢?伊尹还年轻,还是一个一心追求进步的有志小青年。
愁!
汤是贵族,家里的门槛比较高,不是谁想进就进的。
没有理由可以创造理由。
没有什么困难能挡住一颗激情的心。
后来,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汤娶了一个有莘氏的姑娘。
伊尹一咬牙、一跺脚,做了一个艰难的影响一生的决定——去当有莘氏姑娘的陪嫁奴隶。伊尹背着做饭的厨具,伪装成为一个精通厨艺的厨子,在自己的手艺深得汤满意的一个恰当机会,巧妙的运用割肉、烹制、调味的道理劝说汤,使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可坚定不了信心,不知道从何开始的汤从此迈向了通向天下圣王的道路。
也有人说,伊尹原来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汤,听闻伊尹很有才干,派人高薪聘请,请了五次,比刘备请诸葛亮还要多两次,伊尹才答应出山辅佐。
不管谁找的谁,结果是一样的。两个人一拍即合,达成了战略同盟关系,正式成为手拉手的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一家人不说两句话,既然是同